您好:
从您的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出,您现在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有很多困惑。我也注意到,在一些问答论坛上,如知乎,有一些针对“边缘型人格”的提问,大家对这个名词以及它的含义,似乎存在某些普遍性的疑问和不解。而一些怀疑自己是边缘型人格的网友,也苦于无法得到有效的诊断,不得不在网络空间里发问、求助。已经有其他答主列出了边缘型人格的主要表现,希望“白描医心”答主所提供的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并起到科普效果。我在这里主要从我在美国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经验出发,谈一些相关内容,也希望能对您起到帮助。
首先,我建议您先暂时放下“边缘型人格”这一标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远不是在心理医生那里的一两页病案记录就可以概括,更不是“XXX人格”这样一种简单的标签就能说明的。我理解您的心情,希望知道自己是不是边缘型人格,或许便于自己研究相关信息、或是在跟咨询师谈话时能够有的放矢。但是实际上,贴上这一标签,很可能会使您看不到自己身上另外的一面(以及很多面),这些被忽视的面,有很多可能都是能够帮助您走出情绪困扰的积极面。比如从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您很可能是一个对爱充满渴望,而且很善良的人。但是过于聚焦在诊断标签上,会使您看不到自己的积极面,可能进而导致您的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影响情绪感受。
其二,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不建议任何人对照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自我诊断,也反对任何临床心理工作者在对来访者有充分的了解之前就做出不谨慎的人格障碍诊断。其实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像是一段连续的光谱,它有正常段,临界段,和异常段。所谓的“人格障碍”,是我们人人都会有的人格特质当中体现得特别强烈、以至于对人的正常社会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的那部分。以“依赖型人格”为例,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都有可能会想要去依赖另外的一个客体,但并不是说大家都是“依赖型人格”。只有当这种人格特质妨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牺牲自己的某些需求、甚至自愿做一些让自己不那么愉快的事,来获取他人的爱和注意)和社会功能时,才能够判定人格障碍的存在。而假如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读者去对照着临床诊断手册、试图发现自己有什么问题,那很大概率会发生的是,ta会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问题都有、哪种人格障碍都可能是。而且,以我在美国麻省的医院和几家社区诊所的工作经验来看,我遇到过的所有督导,无一例外都对我说:下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慎之又慎。这是因为,人格障碍很有可能会被误诊,有时即使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不太容易区分边缘型vs.依赖型,或是强迫症vs.强迫型人格障碍。在我工作过的地方,如果要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所有满足诊断标准的症状都在与治疗师的互动过程中(也即咨访关系中)体现出来之后,才能够确诊。而这往往是心理治疗开始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之后了。
其三,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签,在美国的心理治疗界,也是有着不同声音的。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看来,“边缘”指的是“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它其实并不适合用来作为一种人格诊断,因此对于目前DSM-5所使用的“边缘型人格”诊断,理论界和临床界并非是一致认同的。所有的特殊人格特质,例如反社会、自恋、分裂样、强迫、自虐,等等,都是一个个光谱,从“神经症”(neurosis)到“边缘”(borderline)再到“精神病”(psychosis),是症状从轻到重的一个序列(意思是说,同为抑郁,较轻的是神经症范围内的抑郁,还有边缘型抑郁,最终的则是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曾有精神分析理论家指出,现有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所包含的内容,其实跟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歇斯底里症”(hysteria),有某些重合之处。
##建议
综上所述,我能给您的建议是,如果您有自我探索的兴趣、想深入地了解自己并找到解决情绪困扰的钥匙,可以找到一位有兴趣陪伴您在人格层面进行探索和发掘的咨询师。你们的工作,将是对人格的发现、认识与整合,将会聚焦在情绪的层面进行,而不是停留在“边缘型人格”的语义层面。
而您的问题,也促使我思考,为什么这几年来,在网络上看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对“边缘型人格”发问。一百多年前,欧洲的上层年轻女性受到父权、夫权的压迫,“选择”使用“歇斯底里症”、通过躯体的病状表达内心的痛苦,这是她们的潜意识为她们做出的选择,也是在那个压抑的时代里,那些女性不约而同的曲折选择(参考《像我们一样疯狂》一书),以使自己的痛苦能够得到表达、受到注意。现在大家对“边缘型人格”的困惑,也常常让我想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些女性。在“边缘型人格”下面,是真实的痛苦在表达着它自己,以一种曲折而易被人误解的方式。“边缘型人格”也好,“依赖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也好,在我听来,使用这些词的人们,是在发出一声声的呼唤,那都是人们对爱、对理解、对接纳的询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