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琰

Lv2  小海葵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亲爱的楼主,你好。


这是我第一次只想回答问题的一半。


因为,后面那部分的描述以及最后的“怎么办”这几个字,看上去太沉重了。

让我感觉有点无法呼吸,感觉自己似乎没有能力通过短短的甚至可能是无关痛痒的一些回答,来连接楼主的这些过往和现在的人生。


同时,我坚信的是:一位开始问“‘无条件的爱’对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的伙伴,是有能力自我探索和修通关于小时候的那些最核心的部分的;哪怕不能修通,那也是最终可以带着问题和觉察生活下去的。


因此,我只想来说一说关于“无条件的爱”这回事。




在我的回答前,已经有23个回答了,很多都是非常长的答案。这会让我感到有点惊讶,同时隐隐觉得:这是很多伙伴都感兴趣的问题。


——————


那么,到底“无条件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爱呢?


埃里希•弗洛姆曾经说过:


“无条件的爱”指:


坚定地爱和接受某个人,而不取决于当时的条件


“无条件的爱”的对面是“有条件的爱”。


如果要给“有条件的爱”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


“有条件的爱”是指:


只有在它的客体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况下才存在。


我想举个例子,以方便理解。




比如父母养育孩子的例子。


我经常会在坐车或者其他公共场合的时候,听到陌生的家长对自己家的孩子说:


“乖,不要再哭了!”

“再哭妈妈/奶奶/爸爸……就不喜欢你了!”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有条件的爱”。


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做到了家长期望的事情(“不哭”)之后,才可以得到家长的“爱”。

即:孩子只有在“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爱”。


——————


而拥有“无条件的爱”的家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会怎么做?


他们会“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说出孩子的情绪,并“陪伴”他——温柔的、包容的、极具耐心的;并且是不带任何威胁或指责的。


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他是他”而爱,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爱。


换句话说,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系,无论他是否乖巧、是否听话,家长都会毫无保留、不带条件地爱他。


你爱TA,不是因为“TA做了什么”,而是因为“TA只是TA”!




那么,问题来了:“无条件的爱存在吗?”


这应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使在这里的二十多个回答中,也已经展现了不同的答案。


而我想说,每个答案只是代表了答主“当下”的观点。

(大家在“无条件的爱”的引申下,或许也可以拥有对于已经和即将回答的各色答案的“无条件的包容”。)


现在的我会觉得:“无条件的爱”,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或者在我的生活中,只是“偶尔”出现一下。




在这世上,我们如果说起“无条件的爱”,那最容易想到的、最为接近的,恐怕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连续剧中的一幕。


在《天道》中,有一幕,是主演王志文与剧中的母亲发生争执的场景。


母亲说到“养儿防老”。


王志文回应母亲的话中,其中有一句是:


“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

“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等不等价还难说呢!”


乍一看上去,有点扎心,以及想要反驳。

但结合在剧中的情节来看,似乎又无力反驳。


所有带着目的、操控和预设的养育方式,都不是无条件养育;

同样,所有需要达到某种条件才会出现的爱,都不是无条件的爱。



     

我是一个孩子的妈妈。


我想说说,为什么“无条件的爱”,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这就要说到:达成“无条件的爱”,需要的条件。




1. 要做到“无条件地爱他人”,首先要具备的是:能够无条件地爱自己 。


只有当我们有能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

也只有当我们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爱着。


(对不起,这一点于我、于我身边的朋友、于这世上千千万万陌生的伙伴来说,都似乎已经是很有挑战了。我们经常在“不配得到爱”的漩涡中沉浮。)




2.  对于一段健康的关系来说,需要平衡“付出”与“收获”。

在爱中,也是如此:当付出的时候会同时在进行“索取”,只是很多时候这种索取是“隐性”的。


而当“索取”成立时,似乎就不再是“无条件的爱”了。


——————


我们举个例子:什么是“显性”的付出与收获?什么是“隐性”的?


比如:在咨访关系中,来访者付出咨询费用,收获引导、关注、爱等的交换,这是“显性”的;


而在“无条件的爱的”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会通过“隐性的索取”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比如通过爱孩子,弥补童年时候的一些遗憾或创伤;

或得到孩子的一些尊重、以满足被尊重的需求;

或获取孩子的一些关心、或者是父母其他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抑或是:在“爱的名义”下,实现自己的“控制”的需求:


比如:有一种爱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爱的名义”叫做“妈妈都是为你好”。


“妈妈觉得你冷”和“妈妈都是为你好”的背后,其实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意志,“隐性”地满足了妈妈控制的需求和欲望。




3. 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在现实中只是“概念性”的?


那是因为——

在最伟大的母爱的笼罩下,疲惫的老母亲的奔溃,其实可能就在刹那间。


(欢快的案例请洽:给孩子检查作业时候的那些家长们的状态。)

(沉重的案例请洽:产后的抑郁症的妈妈们。)


对不起,因此,“无条件的爱”有,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种“概念性”的东西。




亲爱的楼主,虽然写了这么多,我却好像连一半的问题都没有答完。看上去我只答了1/4个。


但我相信:楼主心中已有答案!



最后,还是想祝福楼主——

具有拥抱幸福和爱自己的能力!


————


陪伴者,

妍琰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