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一起来大概看看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性心理的发展简单来讲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部分,而心理性别又分为性身份的认同发展,以及性角色的认同发展。
生理性别是天生的性别,有男性性器官的是男性,有女性性器官的是女性,很个别情况下有可能两套性器官都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阴阳人”。
心理性别的发展比较复杂,既受到生理性别的影响,也受到后天成长关系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性身份的认同发展是指我们会认同自己为男性还是女性,性角色的认同发展是指我们选择的性对象是男性还是女性。同性恋准确来讲是指我们选择了和我们的心理性身份同性别的性对象,比如说,如果我们觉得我们是男性,而我们选择男性作为性对象,这是一种同性恋。
性心理和性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而多元的领域,而现在的性文化发展是以二元文化为主,非此即彼,非男即女,没有更多的划分,这种划分其实还是以生理性别为标准的。在精神卫生行业,同性恋已经不作为心理问题,除非当事人对此感到很焦虑,不舒服。
谈到同性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性恋的倾向,因为性心理的发展其实非常受到后天成长过程的影响,比如男孩的性心理发展,刚开始时他和妈妈在一起,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会很喜欢妈妈,后来他开始发现妈妈是爸爸的妻子,他不可能拥有妈妈,和妈妈在一起,于是开始向爸爸认同,想要成为像爸爸那样的男人,去娶一个像妈妈那样的女人。在这个性心理和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关系里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有可能性心理的发展也会受影响而随之发生偏差。比如有些家庭妈妈很强势,爸爸很弱势,甚至缺位,这时男孩无法向爸爸认同,转向妈妈认同,这时他可能会希望自己是女性,同时他对爸爸的爱和渴望仍然还在,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再加上妈妈的强势给他带来的压力,于是他有可能会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喜欢男性,既向妈妈认同了,也回避了对女性感到的压力,以及表达和弥补了对男性/爸爸的渴望和遗憾。
性心理的发展会很复杂,会在我们的内心遗留很多从小到大在和父母关系里的各种体验和印迹。我们既渴望着妈妈,也渴望着爸爸,会形成各种程度不一的组合和偏向。
我理解你的焦虑和担心,同时这会让我想起一个情境:比如当我们读书时,轮到我们负责升旗,在全校师生面前,我们特别想走得笔直,姿势标准无误,站姿纹丝不动,有时候我们恰恰会发现,平时做得挺好,升旗时却越想这样,就越做不到,仿佛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我想也许当我们越严防死守,越拒绝我们内心的各种丰富的感受,越害怕和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时,我们可能就会越容易焦虑,当我们对自己没那么严厉,没有要求自己一条直线笔直地往前走,没有要求自己不可以有任何的弯曲时,我们反而会松下来,自自然然地往前走,享受着一路逶迤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