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根生

Lv3  小海星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听闻你的高中同学——我们的同胞——不幸猝死的消息,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当死亡的噩耗传来时,或许我们需要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沉默,并带着敬畏的心情去面对它……
要知道,亲人的过世给生者所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你的同学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父亲的死如此突然,如晴天霹雳,他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死的无情与残酷,从此他与父亲阴阳两隔,再也无法得到父亲的安抚、陪伴与关爱了;从此,他必须学会过没有父亲的日子,他必须与母亲一起,共同面对这惨淡的人生……

你说,这个孩子“不想上学校”,“面对这突然的打击承受不了”——在我看来,倒未必如此。事实上,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不想上学校的想法,并且理解到:这是他目前面对父亲死亡痛苦的一种方式,甚至要鼓励孩子以自由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悲伤来(不想上学正是表达悲伤方式的一种)。没有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也没有比抚慰生者受伤的心灵(这里的抚慰者不一定是别人,更可以是他们自己)更重要的了!如果孩子只能在以此方式缅怀死去的父亲与重新回到准备中考的学习轨道上来两者之间作唯一的选择的话,我倒更倾向于支持孩子选择前者。
当然,我这样说,决不是说可以鼓励孩子轻易放弃中考,而意在强调:在当前情境下,首先支持他缅怀亲人的(任何)方式,给他最大的心理支持。事实上,如果我们相信孩子,他就一定能从这悲伤中渐渐走出,从而回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轨道上来。
露易丝·海(美国杰出的心理咨询专家)说:“亲友的过世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让自己感受到这份痛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然赐给我们情感就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而且让我们能够走出这些经历,在生活中继续前进。”而且,“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承受痛苦,这里没有任何规定,所以,你也不应该给自己作出任何规定。不论是发怒还是变得歇斯底里,都很正常。”(《生命的重建·问答篇》P180,【美】露易丝·海 著,唐志红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亲爱的热心肠的朋友,让我们——与这对孤儿寡母一起——尊重苦难,敬畏死亡,热爱生命吧!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