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养系列 | 与其让孩子体验“精神穷养”,不如不生
我们常说,多生个孩子不过就是多双筷子嘛,这个社会只要生下来就没有养不活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01
年轻人面临巨大的教养压力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但人口已连续三年呈负增长。
即便政府不断出台各种促生政策,降低生育成本,为育龄家庭减负,但年轻人的生娃意愿依旧不高。
在采访了几位80、90、00后朋友后,我发现生娃带来的“经济压力”和“教养压力”是他们共同认可的难处。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教养压力。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在媒体采访时表示: 你难道希望他们莫名其妙的生出来,然后丢1万个孩子到社会上去流浪吗?
“我们那个时代经常说,哎呀,多生个孩子不就多添双筷子嘛,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分析年轻人面对的教养压力时,汪中求这样说:
“现在很多小年轻的,其实早就知道培养的压力,他认为我对这孩子没办法负责,为什么要让他穿破衣服啊,为什么要让他买不起一双新鞋呢?不是他们以前的物质追求更高,而是他们的责任感比我们更重,所以他无法承担这个责任,我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担,就是你到肩上来了再不担,那就是卸责任。
我们这一代人,当时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我们比如工资就是固定的,虽然知道穷,但是穷的非常踏实嘛。他是确定的穷,那反而无所谓,当时我们是一个确定性的,相对贫穷状态,所以我们对未来没有太紧张,我知道三年以后买个彩电,四年以后买个摩托车,但现在他身上有个30万,都不敢动啊,他怎么知道明天怎么活呢?也许后天就躺在那什么都干不了。”
这段采访在网上流传很广,有一条评论获得23.7万的点赞:谁才是专家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足见这位专家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养育孩子不只是管他吃喝住宿,更重要是“教”,这里面父母要花费的心思远远不止一双筷子那么简单。
02
你体验过“精神穷养”吗?
回想我们长大的环境:
父母永远在忙着赚钱和做家务,无暇分心照看我们的内心成长,似乎是正确的。人都养不活还谈什么精神健康?
一旦自己缠着父母寻求陪伴,或者进入青春期“不懂事”的年纪,就会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教训,还无从还口。年轻人不愿下一代体验这些经历。
换个场景,如果父母生活的很幸福,有富足的生产资料养育孩子,有精神余粮去喂养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来教养孩子,他们就有足够的自信去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不逃避、不冷处理亲子之间的冲突和问题,这难道不会让人产生憧憬吗?
在如今社会,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上的穷养很容易造就孩子精神匮乏。如果养不好,那就不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是年轻人最大的善举。
肯定有人会跳出来反驳说,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父母从没管过我,自己摸爬滚打也成长的很健康。做什么事没有压力呢?难道都因为这一点点压力就不生育孩子?这是逃避!是胆怯!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天选之子能在恶劣的教养环境下自学成才,在成年后完成自我疗愈。但从大数据上看,绝大部分孩子都会面临科学教养的缺失,导致心理疾病的逐渐高发。
我们来看两个数据:
1: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抑郁患者中,5成为在校学生,41%因抑郁休学。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
2:
《2023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63% 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受到严苛控制,被忽视、缺乏关爱,还伴随家庭冲突和家暴带来的影响。青少年从孩童初始就依赖着家庭这片土壤,父母关系不良、对孩子要求过高、家暴环境等都会促进青少年抑郁这颗种子快速成长。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一个生病的家庭。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父母忽视自己“教养”孩子的责任,对孩子将是毁灭性的灾难。他们中的大多数将用一生时间来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03
家长如何利用正念教养?
当然还有一部分小年轻已经成家,正在面临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难题,《正念教养》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到你。
今天我们只聊其中的一个概念——图式模式和正念教养
我们发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局势有时会爆发成非常情绪化的互动模式。这个互动模式的特点是快速、自动化,经常伴随愤怒的情绪反应以及亲子冲突的快速升级。
许多家长用“发疯”来形容这种互动模式,事后会因为自己的失控、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而感到懊悔和羞耻。
对这种“发疯”,书中这样解释:
● 当我们处于特定的心智状态或者图式[1]时,我们相信自己正在准确地认知世界、他人和自我,但是,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知觉、思维、感受、身体知觉和行动多大程度上是由这些特定的心智状态或图式来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上头了”、“气到爆炸,无法思考”,只想“揍他一顿解解气”。但事后又很后悔。
因此,书中提到的正念教养课程就是帮助家长冷静下里,“三思而后行”,给自己一个思考空间,处理思路的空间,探索自己的亲子关系互动模式是否重复了自己童年的教养模式。
家长会学习在自己的亲子互动关系中辨认出自己的愤怒或脆弱的儿童模式,以及自己的惩罚或苛刻家长模式。当我们体验到这些痛苦的情绪状态时,要练习将自悯和接纳引入自己的内在小孩。
做到这些,你会遇见惊喜,脱离开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探索你和孩子独一无二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