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emo统治青春期!艺术疗法教你‘暴力美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字:豌豆
策划:蒙迪
排版:阿南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自伤行为——这种无声的呼救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困扰。
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管理情绪、重建希望呢?英国一项创新研究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把心理治疗课变成艺术工作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结合“辩证行为疗法(DBT)”和“创意艺术”的神奇项目,看看画笔、戏剧和音乐如何成为治愈心灵的秘密武器。
我是浓缩精华的分割线
创新疗法
英国45名曾有自伤行为的年轻女性参与“想象未来”项目,DBT技能(情绪管理、人际沟通)与艺术活动(戏剧、摄影、音乐)结合,62%的人完成了课程。
显著效果
参与者自伤频率减少,社会支持感提升,对困难的“心理冲击力”显著降低,家长反馈孩子更愿意沟通了。
关键因素
艺术活动降低了参与门槛,非传统的环境减少病耻感;小组互动和信任关系成为治愈核心。
实用建议
情绪爆炸时试试“创意宣泄法”,家长可用“艺术破冰”打开孩子心扉,学校可引入跨界心理健康活动。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围坐在充满颜料的房间里,一边学着用DBT的“ PLEASE技能”(通过调节饮食、睡眠等生理状态来管理情绪),一边把技巧画成漫画;或是通过即兴戏剧练习“检验事实”(DBT中区分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的技巧),最后用手机拍摄成小短片。
这不是某所艺术学校的选修课,而是英国国家医疗体系(NHS)与社区剧院合作的“想象未来”项目现场。这项针对自伤青少年的创新疗法,用两年时间证明了“严肃心理学”和“放飞创意”可以完美融合,甚至比传统咨询更讨年轻人欢心。
研究团队在南伦敦的两个高贫困率社区招募了45名13-18岁的女孩,她们都有情绪失调和自伤史,且多数因等候名单过长、病耻感或文化隔阂等原因未能获得正规的心理服务。
这群“被系统遗漏”的少女中,77%来自少数族裔背景,22%处于“无学业无工作”状态,堪称高风险群体中的“困难模式”。
项目设计充满巧思:把标准DBT的五大模块(正念、痛苦耐受、情绪调节、人际效能、中庸之道)拆解重组,每个心理学技能都搭配了对应的艺术实践活动。
比如用珠宝制作课练习“自我安抚”,在摄影工作坊学习“观察描述情绪”(DBT正念基础),甚至把“停止自伤冲动”的技巧印成帆布包图案——难怪有参与者感叹:“我本以为会像在医院看病一样无聊,结果这些活动比TikTok还要有吸引力!”
数据证明这不是错觉。完成项目的28人中,尽管仍有部分人存在自伤行为,但自伤“半年11次以上”的比例从36%降至12.5%,29%的人实现半年零自伤。
更妙的是,她们对生活难题带来的“心理压迫感”显著降低(量表得分从4.56降到3.20),还能更坦然地找父母倾诉。
而让研究人员觉得意外的是,引入艺术元素不仅是敲门砖的角色,更是成为了疗效放大器——通过戏剧角色扮演,女孩们开始自发讨论校园霸凌;用音乐创作表达愤怒时,有人发现“吼RAP比割手腕爽多了”;就连看似无关的摄影课,也因需要团队合作,意外提升了她们对于人际交往的信心。
项目的成功秘诀藏在细节里
首先,项目选址特意避开了医院,选在社区艺术空间,用霓虹灯和涂鸦墙营造出“这不是治病”的氛围;其次,工作人员混搭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艺术家,前者确保治疗框架,后者负责“脑洞大开”,比如把DBT的“情绪调节公式”编成嘻哈歌词;更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经过青少年顾问团把关——当最初设计的“家长共同参与”被孩子们吐槽“像极了家庭审判现场”之后,顾问团队立刻将活动改成了孩子与家长们分开进行活动,这才有了后来妈妈们感慨“孩子居然主动给我看她的情绪手账”。
当然,槽点也是有的
有的女孩抱怨“艺术玩嗨了反而记不住DBT术语”,研究者便开发了视觉化笔记卡;疫情中断了线下活动时,团队急中生智寄出“DIY情绪急救包”,里面有印着应对技巧的丝网印刷工具,成功把参与者的脱落率控制在33%(对比同类DBT项目平均50%的脱落率)。最动人的反馈来自一位黑人女孩:“在这里没人问我‘你为什么想不开’,我们只忙着讨论怎么把痛苦变成一首诗。”
心理学小建议
“情绪火山”爆发时,试试“艺术灭火器”
研究显示艺术活动通过“注意力转移”“认知重评”等机制调节情绪(文献P3)。准备“应急创意箱”,放入油画棒、黏土、旧杂志拼贴材料,烦躁时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艺术创作10分钟。
家长沟通秘籍,用“作品”代替“质问”
项目中父母发现孩子通过艺术作品更愿表达。孩子拒绝谈话时,邀请TA一起画“情绪天气图”——晴天代表平静,雷雨代表愤怒,无需解释画作,重在建立非言语沟通渠道。
学校心理课可以这么玩
艺术降低了对语言表达的依赖,对学业受挫者更友好。把“正念呼吸”改成“吹画游戏”(用吸管吹颜料观察呼吸力度),用“人际效能技巧”编排情景剧。
自伤替代方案:把伤害转化为创造
参与者用绘画覆盖伤疤后自伤减少。在常自伤的身体部位画上临时纹身(如“暂停键”图案),配合“当我想划伤自己时,先设计一个新纹身”的DBT STOP技能。
参考文献:
Smith, L. M., Barrett, B., Barnes, S., Oltean, B., Ige, L., Day, C., & Tranah, T. (2025). Imagining Futures: Evaluation of a blended programme of 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 and the creative arts for young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self-harm.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00(0), 1–23. https://doi.org/10.1111/bjc.12528
作者简介:豌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趣谈(ID:gh_1f882deac12d),分享高质量心理学文献的内容,探索有实证支持的心理学奇妙世界,用不正经的方式讲很正经的事儿。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