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心理咨询中经常被焦虑的父母追问,“孩子一回家就拉着脸,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做家长的急不得、吼不得、打不得、骂不得,就这还总觉得活得没意思,我们小时候多苦多累也没这么烦恼?真不知道这一拨孩子怎么就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01
早在1938年,哈佛大学已经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幸福”。哈佛幸福感研究,全称是“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迄今已经80多年,而且研究仍在继续。
起初,研究人员认为身体健康的人更易收获幸福感。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追踪回访,研究表明很多被研究者在晚年虽然拥有健朗的身体,但幸福指数不一定高。
随后,研究人员将研究方向转为原生家庭,从社会地位和财力为切入点,跟踪被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结果发现,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力并不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有两位被长期追踪的对象: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孩子,父母在教育上也格外关注,从小让他参加音乐、艺术等综合素质培训。
这不是拥有幸福童年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他的妈妈是一位严肃亲切的女士,父母的感情非常好。被研究对象进入中年,他与妻子的关系也如父母一般亲密和睦。85岁时,他依旧觉得精力充沛、生活幸福,并拥有多位可以分享生活的密友,在众多被研究者中,幸福名次排在前25%。
另一个孩子原生家庭非常一般。父母收入微薄、缺少关爱,被研究者性格阴郁自闭,甚至年轻时常有自杀倾向。当其30岁时,因肺结核住院一年,感受到原生家庭未能获得的亲密感和幸福感。他与医生、护士和病友建立了从未有过的亲密关系。
此后心理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主动投身医疗事业,积极帮助哮喘患者,组建了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从孩子的身上学到了爱。年逾80的他与小自己30岁的伙伴打壁球,独自攀登雪山。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花费几十年、斥资数百万美元,投身到此项“幸福研究”课题中,逐渐探寻出通往“幸福”的神秘幽径:
“原生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或者外界的关爱,都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就像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母亲费心的、甚至有可能破坏亲子关系的管教、说教,不如父母亲密有爱的关系更有效。身教比言传更有力量。”
02
那孩子幸福感来源于哪些方面?父母应该更多注意以下方面:
1、良好的家庭氛围
快乐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时刻都保持轻松、惬意的心情。如果一个家庭氛围冷冷清清、或者乌烟瘴气,孩子是压抑的、害怕的。整天都想远离,哪有幸福可言。
2、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反馈
父母特别懂得如何鼓励孩子,能够清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即使自己做得不够好,父母也会耐心鼓励和引导。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幸福感也超强。家长经常打压和否定孩子,孩子价值感就特别低。价值感和幸福感又是密切相关,没有价值感又何来的幸福感。
3、高质量的陪伴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父母的陪伴。父母要想让孩子幸福感满满,在陪伴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预,孩子遇到开心的事情,想要和家长一起分享,家长要学会倾听而不是各种挑剔,陪伴带有条件会让孩子的幸福留有缺憾。
家长在生活中要允许孩子的不完美,不要总给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要学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放下身段陪孩子一起开心地大笑,一起打闹,这样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感才会减少,幸福感才会上升。
03
那么幸福感对孩子的成长又有哪些帮助呢?
1、幸福感强的孩子更独立。面对未来他们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计划,将来的他们很容易适应周围环境,并且还能很快彰显出自己的能力。
2、幸福感强的孩子更勇敢。家长从小给他们的无条件的爱,滋养着他们的身心,让他们的内心足够坚强,让他们的行为足够果敢,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敢于直面,甚至敢于和困难叫板,会有一种越挫越勇的气质。
3、幸福感强的孩子懂感恩。幸福感强的孩子家庭能够理解他们,他们也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孩子长大以后,会心怀感恩,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周围的一切,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值得托付,在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成功。
其实孩子幸福感满满也挺简单,家长平时用心的陪伴、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还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过苛刻、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