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我带孩子去查多动症,我挺懵的......”
作者:曼朗医疗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在多动症门诊(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医生最常面对两种家长,他们对多动症的认识呈两种极端——
第一类家长:“他太淘了,学习就坐不住,只想着玩儿,是不是有多动症”?
第二类家长:“老师让我带孩子来查多动症,好动不是孩子天性吗?这怎么也成病了”?
根据2020年3月《多动症儿科专家共识》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6.26%,总人数约为2300万人。
换个说法,大家可能感知更为直接:假设一个小学班级按45人算,每个班级约有3个孩子患有ADHD。
这么大的数目之下,就诊率是多少呢?10%。其中,接受规范治疗的孩子不足1/3。
多动症的特质和表现,会导致各种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困扰,因为没得到重视、有效治疗,这些困扰可能长期伴随,甚至逐渐加重。
我们挺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整个社会,对多动症的了解、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多动症科学认识的普及、科学干预的推行,依然任重道远。
今天这篇文章,面向的正是刚刚接触多动症概念的家长,希望我们的梳理和解答,能让迷茫下一步何去何从的你们,清晰和坚定方向。
01
科学看待多动症
不误解、不轻视、不浪漫化
多动≠多动症
受字面意思影响,活泼好动的人,总会被调侃为“多动症”,其实这是两个交错的概念:
多动是多动症的表现之一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人际交往困难。这些表现可能单一或同时出现,所以也有好些多动症孩子并没有好动的情况。
但多动并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多动和冲动行为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很多家长也容易对专注力这事儿,抱有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期待。所以在多动症诊断过程中,排除发育正常范围内的表现很重要。另外,一些其它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于多动症的症状。
多动症是病,且自愈率有限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成因可能和遗传、环境等多方面有关,而不是“淘气”、“年龄小”、“家庭教育导致”、“性格原因”等。
也就是说,自闭症很难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或在自主意识下改变修正。成人多动症的广泛存在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是可以持续到成年的。
研究者发现,大概2/3的多动症患者成年后仍符合诊断标准。
——“那我的孩子会是那1/3吗?”
虽然这样的假设很美好,但概率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对此我们始终建议:不要抱侥幸心理、犹豫观望而不作为,早发现、早干预,积极行动、长期坚持!
不要把多动症浪漫化
因为多动症孩子,很多都在创造力、想象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所以多动症也常常被人称为“天才病”。
轻飘飘一句“天才病”,就能抹除这个孩子长期经受的困扰与偏见,以及这个家庭长期的挣扎与付出,这是很不公的。
同样,家长也不要沉溺于这种浪漫化的称谓,在看见孩子闪光点的同时,帮孩子切实改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是陪伴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课题。
也不要轻易否定A娃的特质和未来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有很多成绩斐然的名人,都是多动症人士,比如被誉为“神经外科之父”的哈维.库欣,获得28枚奥运金牌的体育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等。
电影《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饰演的女主角伊芙琳,因为冲动、思绪易神游等特质,也被认为符合多动症人士设定。
但也因为有着这些特质,她得以在多元宇宙中自如穿越,迅速适应不同规则和情境,频出奇招应对危机,也对家人、世界的情感有着深刻且快速的感知,理解女儿的痛苦与迷茫、丈夫的爱与无奈,从而更好地修复关系,最终成功拯救家庭和宇宙。
02
儿童多动症诊断治疗
医生共识:早发现早干预
抽血、做测评不是绝对诊断手段
目前没有快速直接的评估手段,血液检查、测试量表等结果,不可明确指示孩子患有多动症,只能作为辅助判断。
对于多动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就诊过程中的访谈评价,包括仔细询问病史、向亲人或老师等了解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后,建立较完整的发展史内容。
可见,这是一件非常考验专业技术和临床经验的事,家长们切勿轻信网上来源不明、依据成迷的说法,从而耽误正规诊断与治疗。
治疗原则:随年龄而改变
多动症总体治疗原则如下:
学龄前:以行为干预为主,4岁以上孩子若情况实在很严重且行为干预失败,可考虑药物治疗。
在多动症管理中,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基本的干预措施,也是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全球公认的循证干预方法之一。
行为干预分为两种形式:个体干预,主要关注儿童个体行为水平,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理解、学习能力、执行功能、逻辑思维、语言发展、问题解决等;小组干预,主要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问题解决、情绪识别、团体学习、解决冲突矛盾、合作与同理心等。
学龄期:以药物干预为主,配合行为干预,必要时心理咨询/治疗。
心理咨询/治疗,主要是针对出现合并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明显自卑等)的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
其中,游戏治疗是一种使用玩具、绘画、娃娃和其他面向儿童的工具,作为治疗干预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感受,并处理自身的经历。
多动症的行为干预、父母培训,是在特教老师、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并非父母辞职在家监督,或者让孩子注意行为规范就可以解决问题。建议家长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最后,我们想和所有A娃家长说:孩子确诊多动症,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始。也想和全社会说:希望大家多多理解和包容多动症孩子,以及他们的“瞬息全宇宙”!
作者简介:曼朗医疗。审稿专家:许嘉莉。曼朗医疗心理总监,资深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卫建委心理治疗师(中级)。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及情绪障碍问题的沙盘游戏治疗;青少年学校恐惧、学习困难及情绪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家庭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及成瘾行为的心理治疗。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互动时间
对于多动症的孩子和其父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话吗?来评论区为他们加油打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