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警醒!父母打压式教育的真相
01
最近,芒果台的一档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中演员陶昕然与妈妈陶跃娣这对母女的故事让观众颇有感触。
妈妈陶跃娣是一名人民教师,信奉的是严苛的打压教育,而陶昕然形容自己的童年是魔鬼训练营:
女儿考了98分开开心心回家,反而被妈妈狠揍一顿,因为丢的那两分是因为粗心,所以要让女儿长记性;
好不容易考了个第四名,比以前有进步,开心回家想跟妈妈分享时结果又被揍一顿,这次挨打是因为妈妈觉得不打的话孩子会骄傲,要煞煞她的威风,“才第四名就不得了,前面还有三个人呢”。
长大后自己也成为妈妈的陶昕然直言,自己决定不会像妈妈一样,因为那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还是蛮残酷的。
所以对于女儿,陶昕然最主要的是倾听和尊重,说好了的奖励,就带孩子慢慢去挑,满足孩子。
陶跃娣则很不赞同,认为对孩子有求必应,太顺着孩子了,孩子就没有什么受挫能力了。
陶妈妈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
长大后的孩子一与父母提到小时候受到的打压,父母总会提出自己的为了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
但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真的会锻炼出很强的受挫能力吗?
想要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父母真正需要做些什么呢?
02
父母不打压,
孩子将来会接受不了挫折?
“我批评ta是为了ta好,这点骂都受不住,将来出了社会怎么办?”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少类似陶昕然的经历,而父母之所以会采取打压的教育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打压,是在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
孩子成长的环境太顺利,长大后遇到困难会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极其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丝可以打压孩子的机会,也极其吝啬于给予孩子表扬肯定的时刻,生怕自己不小心一夸,就给孩子夸上天去了。
奉行打压型教育的父母,他们不是不知道孩子想要听什么,而是觉得若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ta什么,只会娇惯了孩子。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有的父母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他们从小也在打压式的环境下长大,在不知不觉中也习得了这一教育方式,认同并在自己教育孩子时也采取类似的方式。
有的父母内心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不断以打压的方式,来试图改造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这也往往与父母本身的缺憾有关。
例如《小欢喜》中宋茜对英子的教育和要求,不断地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忽略了英子的独立人格,也剥夺了她自我发展的机会,陷入抑郁之中。
.......
“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着打压是对孩子“历练”的父母,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把握语言的尺度,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03
打压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总无法直起自己的腰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5.4%的青年表示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会持续到中学。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他们大部分都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父母的打压也导致了自己性格叛逆,自暴自弃,对父母极其反感,亲子关系恶劣。
打压式教育,孩子得到的不是锻炼磨砺,而是打击伤害,留下一生的童年阴影。
并非说孩子不能批判,而是很多时候父母打压的言语,几乎是对孩子整体的打击,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为。
这类语言的杀伤力,摧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次次简单粗暴的否定中,孩子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我厌弃,自我认同感低,认为自己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都做不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遇到挫折的孩子怎么可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挫折,相信自己的能力呢?
并且,这种打压还会让孩子陷入终身的自卑中,即便自己已经很努力,获得很多成就了,但却总是“习惯性自卑”,始终看不到自己的优秀和价值。
导演姜文便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自卑者”。
已经成为名导,演出和制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的他,在访谈中依然觉得自己不好,自我剖析,
“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母亲)看见我做的事高兴。”
他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始终在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但直到母亲离世,却还是未能与母亲和解。
终生寻求父母的认同,却无法自如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发展自身的能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是打压式教育最为残酷的一点,一次次的打击如同深深钉入心灵的钉子,即便把钉子拔掉,却也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优秀的他们却始终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而是在不断地内耗自我攻击。
父母以为孩子会在自己的打压下越挫越勇,但实际上,孩子只会越挫越丧,最终选择放弃自己。
而这或许是因为,受挫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受到多少的挫折,更多是孩子受到多少的肯定,能够始终坚信“我能行”。
04
受挫能力来自于稳定的自体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人的自我,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的感觉之上,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体。
稳定的自体,强大的内核,才是孩子面对外部的惊涛骇浪袭来却还是能稳住自己的关键,也是孩子受挫能力的基石。
孩子要如何建立起这种“我是好的”的感觉的呢?
在自我评价尚未稳定形成前,孩子更多是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评价中来认识自己。
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反应,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面镜子,镜映着孩子的自我。
例如孩子哭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哭什么哭,像什么样!”,否定打击的回应,那么孩子就会接收到哭是不允许的,哭是不好的。
这样否定的回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时,“你不够好”、“你不重要”的声音便逐渐成为一种自我规训,成为困住孩子前行的步伐,无法好好长大。
相反,当孩子不断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积极的自我反馈时,从父母这面镜子里镜映出的是好的自己,自己能够被很好地看见时,不好的自己也能够被接纳,真实的自己可以充分展现时,孩子会在这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能够在挫折中成长,是来源于内在积极的自我肯定,如同雄鹰拥有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般,支撑着他于暴风雨中穿梭。
而对于父母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羽翼渐丰时勇敢去飞,而不是用打压否定,来“折断”他们的翅膀,还要求受伤的他们去高飞。
泰戈尔曾说过:“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并给你光辉的灿烂与自由。”
停止打压式教育吧,真正让孩子坚强自信起来的,是父母的肯定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