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这是一篇不怎么令人愉快的文章。最近我的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有些感悟,分享给大家参考。
“爱”这个词汇,总是令人向往又难以捉摸,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一样,心中拥有的爱也不一样。爱,究竟是什么呢?是一种奉献;一种索取,一种舍得;一种放下。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会传递给世界以温暖;一个心中缺爱的人会拼命索取。
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对方获得更多美好;也是勇敢放开手让对方自由飞翔。爱有很多的正向力量,而我要说的是爱的另一面。
父母的以爱之名
我是为你好
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结晶,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是怀着爱的情感生下自己的孩子的。倾尽全力,让孩子的生命可以茁壮成长。但是,慢慢的,当这个生命体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的时候,很多父母的爱就变成了一种束缚甚至是锁链。
当父母觉得危险时,便会约束孩子远离;当父母觉得自己过往的经历是不快乐的时候,便会阻止孩子去体验。这份对子女的爱里,渐渐渗透了自己的渴望,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焦虑和愤怒。
我有个来访者,她非常的焦虑。她来咨询的目标,是如何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她认为她孩子在学习上不再一如既往地倾尽全力,而是花时间去结交朋友,去做运动,去玩游戏。她觉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没有生活能力,会面临悲惨的生活。因为她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不间断地学习,令她摆脱贫困的家庭,让她过上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所以,她的孩子也必须倾尽全力用学习改变命运。
她说,我不希望孩子结交学习不努力的朋友,我会告诉他的老师在学校帮忙看管他,也会告诉对方的家长,让他们约束自己的孩子远离我家的孩子,虽然他不理解,但是这是为他好,因为我就是这样成功的,有经验可以参考。
我问她,是学习 的行为本身改变了命运,还是学习到的知识改变了命运呢?是不是只有从书本上才能学习到知识呢?探索到最后,她发现是因为她无法处理和她爱人的亲密关系,而她爱人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支持,所以她出于嫉妒和愤怒,才去约束孩子。
她的所谓“我是为你好”,更多是想为自己好。
我想,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父母对自己说这句话:“你不要、你不能······,虽然你现在不理解,但是我是为你好。”
我的父亲,为了避免我从亲戚口中得知我是被领养的经历,所以约束我和亲戚间的来往,他的理由是“他们都是自私的,不要被他们同化了,我是为你好。”
每一对父母,都会用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的事实,去掩盖一些自己无法处理或不想处理的问题,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我是为你好”。过多的玩乐会影响学习,自私的人会传递很多负能量,但是,他们核心的目的,是逃避自己不想要面对的问题。
以爱之名的约束,其实是为了治愈父母的创伤,而这份枷锁,只会令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生存,即无法长成父母期待的模样,也无法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失去了自我和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并非是父母独有,当我们站在道德高点的时候,觉得对方不如自己的时候,都会说出这句话。以一种保护者的姿态,去说出对对方的爱,这种爱隐含着压迫及藐视,满足的是述说者的对自己的爱,而非对他人的爱。
伴侣的以爱之名
我怕你受伤害
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为对方着想,想要为彼此承担更多的责任,越是亲密,边界感就会越弱。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是全职太太,有两个孩子。她说她的老公会为她安排好一切,家里的钱都交给她,两个孩子都由老公带大,她基本上就是甩手大掌柜,别人都会羡慕她的生活无忧轻松。
她说,别人都羡慕我,但是我自己感觉好像是这个家的旁观者,当我想要帮忙做事情的时候,他会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不让我插手;我想要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家里人又会觉得我性格太直爽,不适合和陌生人交往,怕受伤。她也想要为了生活幸福而努力,但是,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做。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保护是出于爱,先生想让太太快乐,让她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先生撑起这个家,并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认为给了太太最好的保护,但是没有想过,也剥夺了太太的角色和位置。
有时候,我们越是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越会忽略对方感受,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对方,也许需要的是那种奉献牺牲的自我感动,而不是看到了对方的需求。这种爱,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存在主义流派强调,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有选择冒险的自由,也有接受选择带来的结果的责任。
爱,不是限制,而应该是可以让对方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奔跑,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旦用力过猛,反而会令对方心生怨怼。
如果你爱她/他,请不要做ta生活的盾牌阻挡ta的前行,而是做一张安全网,保证ta受伤的时候不会危急生命。
朋友的以爱之名
我为你着想
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遇到生命中的挚友,承接着我们大部分的情感输出。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知道很多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
但是,很多时候,挚友不仅提供了倾听和共情,还会本能地给出很多建议,例如在结婚,分手,投资,离职,等重大人生时刻,有时候挚友的建议往往更决定了事情的后续结果。尤其是在面临负向选择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为你着想,劝你……”
我们没有权利为别人做选择,哪怕对方在征求我的意见。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而且,即便是挚友,我们也无法从诉说里了解到事情的客观全貌,而且,除了心理咨询师,任何人的建议都是从自己本能的角度出发的,出于对对方的同情,保护,愤怒或者其他的什么情绪。
殊不知,这样的建议,其实是为了让自身缺失的那部分得以修通,当我们被对方的情绪所感染的时候,可能是对自身似曾相识经历的回忆,而忽略掉的是,即便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
爱,并不能代替别人,也不能替别人做决定,哪怕你比别人更多看到事实或本质。
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来美好,也可以带来伤害。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真的可以随心所欲的,需要不断去感悟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