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杯酒,清冽也好,浑浊也罢,非自品难解其味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你都想能解决,可是往深了想,不一定都能解决。且看看怎么分类。
生活中我扮演一个角色,叫做说服者。我尝试说服丈夫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希望他能洗碗,他能为了我做一顿饭。
又比如,我尝试说服孩子养成把书房的桌面整理干净的习惯,具体而言,把已经看过的书放一边,不要看过了一本书之后,依然任由它呆在桌面中央,这样能给我腾出一个空间。
一、有的事,叫你能解决
站在说服者的角度,我会觉得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不想洗碗,但是我需要干净的碗。我不想做饭,但是我想吃饭。我想桌面整洁,但是我想让儿子把桌面上他的东西拿走。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事情,是我可以不说服,不改变,即使我有心它更好,但是它一时好不了的?
有的。比如脂肪肝。比如肥胖。比如需要三个月完成的任务,不能一上午三个小时就完成。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能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心理图示——急不来,慢慢改。
比如,当我不能一上午就让轻度脂肪肝回复到健康的状态,我就得注意腾出每天十五分钟散步的时间,避免久坐不动。
当我不能让自己保持肥胖的样子,不喜欢看见自己的腰围越来越没有S形状的线条,我就得克制自己吃饭后躺在沙发里,坐在板凳上的冲动,得站起来,走一走,最少有二十分钟,不要躺平和坐下。
比如,当我知道没有办法速成,三个月,至少我得每天花个半小时看书写字,查信息写报告,我就不会“不知者无畏”地“逼迫自己”一步到位,允许自己慢慢来,比较实际。
二、有的事,你不能解决,而是有能力“控制住,不要恶化”
与其关注“立竿见影”,这时解决问题,只能“循序渐进”,甚至是“控制住,稳定好,先不要继续恶化下去”为目标。
胖,首先要体重不再增加。而不是今天少掉几斤,明天继续少掉几斤。每天跳动数据,先是能稳住,然后逐渐经过一个月,观察一下数据变动,一个季度,预估一下大致范围的减肥,才是真正的面对问题,不求“一步到位”。
三、有的事,是你要别人去为自己解决,你只好放手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事情,是我不得不接受它即使我有心,但是我累了,我发现怎么努力都没有成效,我真的打算“缴械投降”的事情呢?有的。
比如,教孩子对自己负责。少喝含糖饮料,少淘气,多像个大孩子一样管好自己的事情。本质上,这就是放手,让他能做主,而不是我要他往东,他却偏要东西南北打转。
又比如,我得接受,我这么有攻击性,就是让人对我唯恐避之不及,讨厌和我见面。越着急推销产品,让人看了我就想绕路走,因为我苦口婆心之下,他们恐怕也感到难以忍耐我的“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劝诫,感到“这人怎么老忧国忧民,忧心忡忡,突破边界,让我感觉不舒服”。
一句话,这是求人“对自己好一点”的事。逼迫别人学习,逼迫别人交作业,逼迫别人暴露自己的问题,没有信任作为基础,没有当学生的成年人自己有意愿去“完成任务”,那些任务如同虚置,难不成我替他做,替他做判断,替他移动,替他不懂点这里?
在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耐力越来越弥足珍贵,动手操作无法假手他人,这些操作性层面需要他自己趟过小河,湿了裤脚才能有所体会的经历,恐怕谁也不能替他做。我一个“旁观者”,像拿着教鞭的班主任一样督学,终究是只能提醒,只能减负,不能代劳。
于是,我只好劝告对方“金钱很宝贵,但是比钱更宝贵的是愿力,没有愿力,那么付过的钱真的就像打过了水漂,也就是知识点在那里,不多不少,他学不会,也不能将之融会贯通,拿不走,只花钱不学,变不了他身体的肌肉。”
于是,我会告诉他,没有毕业证了,想一想,可能我也只能替他惋惜了。学了,终究是经历了一场。不是花了钞票,就能多一项技能,终究试过了,经历过了,才能“冷暖自知”,而不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很多时候,来不及完成作业,拿不到毕业证书,真的也没有那么严重。终究,你需要的不一定是几位老师的认可,某个机构的资质,而是你的亲身经验和感受。
这个技能你学会了,才能带走,才能在某个需要的时候为你解围,为你省时间,省钱,省去费口舌的看人眼色,商量时间的“不得已”。
有些时候谈判不得已妥协,是因为你没有“某项技能”,缺了却不得不“补上”,打上“补丁”,自己动手,可以多一些“行动自由”,少一点“难以控制局面”的惶恐无奈,不得不“看人心情”、“拾人牙慧”,“临时抱佛脚”,“爱莫能助”的不良感觉。
作为督导别人学习的老师,有时候是“恨铁不成钢”,“急的牙痒痒”。只要别人愿意做,便是一句话“按时完成任务”就搞定的事情。
倘若刚好别人“分身乏术”、“无关痛痒”,那便是我如何“敲锣打鼓”也只恐怕会是看他人心海淼淼,扰不动半点波澜。于是,我只好点到为止,选择放手,这才不是“越了边界”,不至于失去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