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我选择回家当全职儿女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写在前面:
在如今的年轻人中,流行着这么一种孔乙己文学:
如果我只读了技校,现在就可以安心去奶茶店做奶茶。
如果我学历只有高中,现在就可以加入外卖大军,做一个开开心心的外卖小哥。
如果我只读到本科,现在就可以心甘情愿地回到小县城,听爸妈的安排相亲考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嘲:“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这些话语不仅反映出应届生求职碰壁所伴随的无力和失落感,也透露着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规训,什么职业是体面的,什么工作是难堪的。
有媒体认为,问题出在Z世代养尊处优,放不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
那么让年轻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问题就能解决了么?
01
不值钱的是我还是学历?
“长衫”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衍生而来。孔乙己穷困潦倒,却一直固执地穿着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不愿加入短衣帮从事体力劳动,最后得到一个“大致是死了”的悲惨结局。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将孔乙己的选题归为“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其批判的底色则是对不幸者的同情。
当前状况自然还没恶化到如此地步,但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大学生似乎“过剩”了。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文凭的通货膨胀”这一概念。 “文凭通胀”,一个和学历贬值形成巧妙对仗的词。
文凭的通货膨胀指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简单来说,就是文凭在求职过程中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被网络盛传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截止4月中旬仅有32.80%,更是给四处碰壁的大学生们当头一棒,仿佛在隐隐嘲笑数百万人这几个月来为求职付出的努力。
如果依照教育的功能主义理论所设想的,现代社会的各类工作会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出现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通过高等教育习得了这些技能的职员也会因此提高工作产能。所以教育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但实现了“高学历社会”后,预期的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出现。现实更是南辕北辙,教育出现了过度膨胀的局面,文凭贬值、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层出不穷。
显然,目前我们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可以发现文凭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体现个人受文化教育的符号,却承担着能否成为大部分社会角色的评判标准,它的作用也远超了实际所带来的社会作用。
学历贬值后,没有得到当初被应允的结果的应届生们逐渐开始怀疑自身、左右为难。有些年轻人甚至打起了回家啃老,当全职儿女的主意。
“给父母打工不是打工吗?”
02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孔乙己文学”这类自嘲戏谑的文化会在网络空间里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和追捧,背后也隐含着年轻人随着社会流动机会减少而变化的心态。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新传学院的学者冯铭钰认为这种现象是“社会安全阀(social safety valve)”机制的一种体现,即通过提供一个正规的渠道来消除平时蓄积的负面情绪。
不论是从“内卷”到“躺平”,还是“小镇做题家”到“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都是当代年轻人面对没有定数的生活产生的无助与迷茫感的体现,是人类面对未知会产生的自然反应。
“孔乙己文学”给生活充满压力的年轻人们一个缓冲地带,他们用语言这种最为轻微的方式化解自身社会身份转变的矛盾。
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芬 · 迈尔于1967年创造的。
这对夫妇正在进行动物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一项对狗实施电击的实验。在展开的实验中,那些意识到自己无法逃离电击的狗狗们停止了尝试,即使它们原本就可以通过跳过障碍物来避免电击。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种被动的消极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而习得性无助的狗狗,像极了放弃挣扎的年轻人。
塞利格曼后来在人类身上,也复现了这个效应。他招募了一群大学生进行实验,把他们关在一间房间里,强迫这些大学生听让人心烦的噪声。
研究发现,当大学生在一开始就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声停止,即使后来塞利格曼告诉了他们关掉噪声的方法,而大多数学生也会听任刺耳的噪声一直持续地响下去。
只用一次不可控的噪音,就足矣让这些大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人类学家项飙老师曾这样评价过内卷:它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
“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靠白热化的竞争维持的。想退出竞争的人,会面临道德压力和社会指责。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退出竞争,会受到指责。现在能够退出竞争的人是非常富有的人,他们可以将孩子送到国外。”
在就业困难的当下,无助和无法改变命运的垂丧萦绕着社会中的大多数年轻人,而“退出机制”的缺乏也加剧了这种无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失控感会变得更加复杂,年轻人容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消极状态:在认知上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对于结果的改变,在行为上则停止尝试,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躺平摆烂的心理状态。
03
等属于你的风来
“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后果中最常见的是低成就动机,即不再对获得成功具有心理动力。被迫遭受太多现实的“毒打”后,成功的诱惑远远小于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即便出现机会也放任让其溜走,不再指望自己能成功。
其次就是低自我概念,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会一点点降低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继而形成消极定势,认定自己不会有任何成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在负面的自我知觉下进一步降低,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挑战,往往会显得很消极。
如果你准备逃离“习得性无助”带来的内耗怪圈,希望以下tips可以帮助你:
1.辨别自身真正的渴望
孔乙己的长衫,不论是在鲁迅笔下,还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现实,都不是自愿套上的。父母长年的期盼,社会主流声音的导向,同龄人带来的压力等等都会迷惑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求。
陷入迷茫的你可以试着跳出这些条条框框,辨别那些“体面”工作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还是为了回应他人的目光与期待,把握好内心的天平偏向后再做出行动也不迟。
2.探寻主流之外的出路
上条说到的社会主流声音的导向,会让我们产生同龄人都在考研考公“上岸”,或成为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白领,总之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现阶段人生规划的想法。
当你觉得“如果不我按时完成人生指标,就是个异类”时,可以看看那些现实中“非主流”的职业者们,比如咖啡师、货架整理员、宠物店员工,他们也能从中收获自洽或成就感,毕竟我们的人生也不是一张日程表,并非不按时完成任务就彻底完蛋了。
3.善待自己的身心健康
也许你犹豫了一番后依旧选择跻身投入“主流”竞争之中,首先很钦佩你愿意加入这场不流血的纷争,但我们更希望你能够注意、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及压力,如果不及时改善,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可扭转的伤害。
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和缺点,学会直面不完美的自己也很重要。建立对自我的客观认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能够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之中。如果你陷入无法自我调整的状况,希望你能把信任交给专业人士。
有一位长者曾说过,人一生的成就,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进程。《逍遥游》中也写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不是很大的话,大鹏没有风势的助力,是无法展翅高飞的。
所以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请允许自己可以不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当全职儿女也好、摆烂躺平也罢,用接纳的心态对待自身,养精蓄锐的同时,静静地等待属于你的那阵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