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效应是什么?吹散心灵阴霾的吗?| 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阳春三月,我们来谈一谈宛如春风十里的心理学效应: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相处方式可以让人觉得轻松舒适,产生较为良好的正面效应。
南风效应也被称为「温暖法则」,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它是指温暖远胜于严寒。
与南风效应相对的是北风效应,是一种较为冰冷的沟通方式,即运用强势手段征服他人,反而迫使他人产生抗拒心理。
很明显北风效应是一种高冷在上的姿态,使用的是一种控制性的语言,仿佛在命令别人,我想让你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结果便是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使沟通效果大大下降。
“不是告诉你打游戏是影响家庭幸福和个人成长的坏习惯吗?你怎么就是不能控制住自己呢?”一声不响的儿子,沉默着回到卧室,锁上了门子。
"你这道题5+9=13对吗?我不知一直跟你说等于14吗,你怎么一直听不进去。"
"这里单位填米是对的吗?哪里有1米长的铅笔吗?"愤怒的爸爸说着说着便用手打了孩子的头,而孩子在一旁已经吓得一句话都不敢回答了。
“不是告诉你不能喝酒的吗?谁允许你喝酒的,再喝就不要回家,这日子没有办法过了。”电话一头丈夫关掉了妻子的来电。
大家对这样的语言是否熟悉呢?各种关系的相处与沟通之中,缺乏平等的尊重与赞赏,更缺乏理性的允许和爱。
常常运用“我是你爸爸/妈妈”的身份觉得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是理所当然。
无论是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亲密关系中,还是职场生活中,其实,我们需要的是被温和的对待。
02
背景来源
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的较量》。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力量,给人们来了一个狂风呼啸,寒冷刺骨,试图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的吹动,顿时风和日丽,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越来越热,相继脱掉了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的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核心是温暖胜于严寒。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03
案例分析
Y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妈妈,在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经历了很多人员成长提升的培训、管理工作。因为她的工作成就是自己一路从基层辛苦打拼而来的,所以她非常希望自己上高中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优秀的人。
于是她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与儿子的沟通也变成了在单位的教育模式:高压、强势、控制、说教。
而这些她以为是对男孩子做事风格的言传身教。结果就是,儿子选择了沉默和逃避。因为儿子提出的意见,都被妈妈否定,或者用道理批驳得无话可说了。
一次谈话中,儿子提到了《南风与北方较量的故事》,可是这位妈妈对这些道理很习以为常的,感觉自己比儿子更理解,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和儿子的沟通中,自己正在扮演着冷酷的北风。
几年下来,儿子已经很少主动联系她,拒绝参加全家人的活动,而且喜欢上了打游戏。
终于有一次,儿子愤怒地表达了自己:你们都没有做到的,凭什么要求我?继而离家出走了。
同样愤怒痛苦的Y ,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幸好那天她在一次单位派出的会议上,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加了好友之后,Y向心理咨询师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心,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能理解自己。
咨询师向她提问:听说过南风效应吗?经过思考这一次Y终于认识到,自己对儿子的强势与控制,以及‘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是一份多么糟糕和错误的爱啊。
就像作家拉封丹所说,“温暖胜于严寒,南风徐徐吹动的“柔”比被封凛冽刺骨的“刚”效果更佳。”
04
相关科普
“南风法则”来源于法国作家让·德·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让·德·拉封丹(1621—1695年)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1668年,他出版了《寓言诗》第一集,引起很大反响,建立了他的文学声誉,到1694年,共出版了12卷。此外还出版了5卷《故事诗》。
在“南风”法则的寓言故事中,北风遵循惯性思维,只想一举吹掉行人身上的大衣,结果无功而返;南风则善于顺势而动,不是盲目吹下行人大衣,而是让行人感觉温暖,然后自觉脱掉大衣,结果如愿以偿。
心理学家将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作为“南风效应”。在鼓励建设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一)基因
1996年美国《自然遗传学》以及多个国家的有关研究显示,遗传对人的性格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D4DR的长度可以在人是否表现温和方面有所表现。
研究显示,各种性格特质受到基因影响所占的比例不同。人的性格、行为就像人的气质一样,最终还是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和机会。
(二)年龄因素
人对温暖与关心尊重的需求,会贯穿一生,但不同的年龄会对温暖的理解与需求也不同。
(三)性别
女性因为感情细腻、富有同情心,感性认知多一些,所以比较温和;男性因为独立性较强、更有力量和竞争性,理性思维多一些,所以相比较女性温暖感少一些。
另外美国亚特兰大精神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里有2种微量物质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①去甲肾上腺素,②血清素。
去甲肾上腺素能使人脾气急躁,容易激动,爱挑衅;而血清素的作用恰好相反,能抑制急躁情绪,使人显得和气、温顺。通常,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有这两种物质,不过它们的比例却不完全相同。
这个研究所的科学家分析了男人和女人的血液后发现,85%的女人血清素的含量比男人高,而80%的男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都高于女人。这项研究从生理上揭示了女人一般比男人温和的原因。
(四)不确定的关系
因为人与情景的复杂性,是否表现为温和、或者冷酷,也存在不确定的状态。
(五)如何避免北风效应
以上的词条科普中,我们了解了南风效应的产生来源、背景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等。不知道大家在浏览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即“多运用南风效应,避免北风效应”呢?
事实上,每个心理学效应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机制和独特的作用,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正/误”来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法律和科学面前,我们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坚持原则的。
05
个人见解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作为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老是采用强硬的手段,往往是一副不谈学习“父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状态。
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尤其“尊重”、“信任”的态度,反而会使孩子心悦诚服。
把孩子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孩子一个被接纳的心境,和风徐徐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耐心地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心甘情愿的积极调整错误。
在人际关系中:尤其,当我们有了一些需求,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不了,需要寻求他人的配合、帮助时。采用真诚、温和的方式,客观具体的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请求,就会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
生活中当我们有了矛盾,双方如果像北风效应一样,各种语言暴力、互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如果两个人能平心静气地好好沟通,往往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握手言和。
如果学会了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这就是温暖的南风力量。
在工作管理中:延伸到管理角度来说,也存在“北风”和“南风”这两种类型的管理者。
如果上级经常性地用命令的口气要求下级去做一些任务,往往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团队关系的凝聚力也会因此降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智慧的人生需要拥有一定的“弹性”,温和灵活比极端刻板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