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 6 条语音可以拒收吗?|心理学家建议微信改进功能
文:时差大叔
来源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连续 6 条语音,可不可以拒收?| 心理学家强烈建议,微信改进以下功能
大叔昨天打开微信,接收到一溜长长的微信语音,关键是我跟他并不熟,刚加了2天微信。
当时内心奔腾了无数xx。
在情绪平复了很久之后,大叔将语音转了文字回复了对方。(心里默默憋出内伤)
在微信上你还遇到过什么奇葩的社交经历么?
为什么我们在使用微信时会有很多奇怪的感受,因为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了,它的每个使用细节反映着我们的社交需求。
今天就和大叔一起,好好扒一扒微信中隐藏的社交小知识。
01
微信功能进化史,背后是怎样的社交需求?
既然决定扒微信,那我们就得先从它的历史开始扒。
1.沟通形式的变化:文字——语音——颜文字——表情包
大叔现在打开任何微信群,几乎都会发现一堆可可爱爱、奇奇怪怪的表情包。
可微信刚刚建立时,它只能用于和别人进行文字沟通。
此时,如果对方说了什么话让自己不开心,我们可能要打下文字 “你说的某某话,让我很不开心”。
很快,微信发展出了语音对讲功能,不开心时还能吼对方。
之后微信又有了了颜文字和表情包,我们可以发个 ̄へ ̄,还可以:
音、颜文字和表情包,其实很好的解决了文字沟通的局限性。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名誉教授 Albert Mehrabian 发现,面对面的沟通信息言语仅占 7%、说话方式占 38%,肢体语言占到了55%。[1]
当我们面对面和对方说 “你说的某某话,让我不开心”,伴随着委屈的语调和表情,容易被对方接受。
而脑神经科学家 Andy Clark 认为,大脑会惯性对收集的信息,根据过往经验做出确定性判断,即使信息并不完整。[2]
如果在微信中打字说 “你说的某某话,让我不开心”,由于缺乏文字外的其它信息,对方很可能进行脑补,将其理解为 “我们讨厌 ta”。
语音的方式增添了沟通中语音、语调的信息,表情包丰富了表情和肢体动作动作的信息,这样将沟通内容和情绪一起表达,从而达成了有效沟通。
2.社交需求:沟通——朋友圈——视频号
你一天会打开多少次朋友圈?
大叔粗略统计了下,早起一次、早餐一次、到工位一次,接水后一次......好吧我放弃了,几乎每次打开微信我都会逛一逛朋友圈。
除了朋友圈外,大叔最近还迷上了微信短视频,比如我就经常光顾少女的视频号。
朋友圈和视频号究竟有什么魅力,会让很多人如此着迷?
第一,它满足了弱连接的需求。
自我暴露理论认为,关系的维持和升级需要彼此信息的交互。[3]
强连接指的是深入沟通 ,例如与朋友畅聊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没时间频繁与朋友沟通,而在朋友圈看到朋友的近况,会让我们感觉仍旧和朋友连接在一起。
这种弱连接,满足了我们时间少、又能和朋友维持联系的需要。
第二,它能帮我们筛选朋友
我发现新加个朋友微信后,每个人的标准动作几乎都是先翻朋友圈。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 Ickes 的研究发现,在社交中推断别人的思想、意图、情感的能力是天生的,并且能力越强,关系的满意度和维持时间都容易更长。[4]
当我们见陌生朋友的第一面时,大脑就开始通过收集的信息判断 “这个人我喜不喜欢”、“我值不值得交往“、”该如何与对方交往“等等,从而更好进行接下来的社交。
朋友圈与视频号提供的信息,能帮我们对新加的朋友有初步的判断和筛选。
02
万人血书,求微信开发以下功能
除了研究了微信以上的两部分历史,大叔还发掘了大家期望微信的改变和提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需求?
1.微信朋友圈对某些人 3 天可见,对某些人全部可见
你会在谁面前更真实呢? 心理学家 Leary 发现,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会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隐私、情绪等,而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会刻意地营造出美好的形象,来让别人认可喜欢自己。[5]
大叔印象深刻,大学一位舍友在宿舍猛开了一顿车后,接着跑到操场和喜欢的女孩子聊哲学。
朋友圈的内容也一样,美好、不堪、负面情绪等等全部信息都能被信任的人了解,而对不熟的人可能需要用 3 天可见来做印象管理,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2.撤销消息后不必提醒
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上的情况呢?当你撤回了一条消息,对方却逼问撤回了什么。
我们撤回的消息,可能是说错了话,或是不希望对方了解的信息。
而我们的心理存在 “反阻碍心理”(Reactance),没人希望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约束,因此当人们错过想要的事物时,就会奋起反抗、更努力去追逐。[10]
撤回的信息成了秘密,但秘密更让人好奇。
有趣的是,“撤回消息”也可以被利用传达信息。
例如,少女说她想和男朋友聊天时,她会发一条消息再撤回。
我们刚刚提到文字表达缺乏情绪信息,而这恰好帮她掩藏了害羞情绪,又传达了 “希望男朋友主动找自己聊天“ 的信息。
3.设置消息已读功能
喜欢的人不回消息,你会脑补么?比如对方是不是不喜欢我、对方是不是没看到。
对很多人来说,相比于被不喜欢,他们更讨厌未知。
大脑除了会对不完整信息脑补,还会试图收集、抓取更多信息来降低焦虑。“已读不回”虽然让人痛苦,但得到明确的信息反馈能降低焦虑。[6]
既然已读功能这么好,微信开发者难道会没想到吗,我想不设置已读功能,肯定也是很多人的需求。社会心理学家 George 的镜像自我理论提到,人们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自我判断,我们希望获得喜欢和赞扬,不希望被讨厌和指责。[7]
可能某天自己心情不好,朋友发来的信息实在不想回复,等心情恢复时可以发条微信 “不好意思,刚刚没看到。”
这样既保持了自身 “好朋友”的形象,也给了自己暂时不回消息的权利。
毕竟,有些消息真的不想回 ……
4.取消未经允许被拉入群功能
大叔前几天被朋友无故拉进一个群,想退群又怕伤了朋友面子,只能默默地把群屏蔽掉了。
微信或许是为了给缺乏社交的人提供更多交友机会,但现在很多人并不需要,相反这带来很多烦恼:
一方面,我们不喜欢被动社交。人本能地希望环境和自身处于掌控中,获得安全感。[8]
参加线下聚会时,如果周围都是陌生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焦虑紧张,因为不熟悉会带来失控感。
被迫拉进群,很大程度上等于参加一场一切未知的聚会,既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面,退群的压力真的很大。
退群时你会不会担心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拉你进群的朋友。
研究发现,人的自我评价受他人评价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别人越喜欢和接受我们,我们越觉得自己是好的。[9]
而退群就相当于告知这个群体,我不喜欢这个集体。
这很可能会使我们觉得群体里的人会讨厌自己,从而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
写在最后
大叔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惊讶微信社交中的细节,以及背后的 “小心思”。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重视这些细节,是因为社交在我们生命中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交流、少生一点闷气,期待更多的需求被开发和满足。
世界和我爱着你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