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物品都是“真爱” | 无节制囤积,是一种病
还记得之前风靡一时的“断舍离”吗?为了让自己更优化的利用时间,更好的享受空间,很多诸如“家庭收纳”、“归类整理”等方法,指导我们去舍弃那些旧的、不需要的、没有用的东西。但是,有一群人,深受杂物堆积如山的困扰,却仍旧无法舍弃任何一件物品,即便它已破旧不堪,甚至腐烂发臭。
01
无节制的囤积物品,
并不是一种享受
2019年12月,湖南谭女士因疯狂购物,囤积太多无用物品,被诊断为“囤积症”。
34岁谭女士,经常采购折扣物品,买回来也不用,甚至连包裹都未曾拆开,家里各种物品逐年增加,堆积如山,长达7年。
看着满屋子物品,旧衣服、废报纸、废旧的物品,堆在地上、床上、厨房里,根本无处下脚,生活已经严重受到了影响,家人多次劝说,都无法改变,背着她偷偷整理,丢弃不需要的物品,谭女士就会伤心流泪好多天。
买回来,不一定出于真实需要,丢不掉,却真正是内心的煎熬。
成都商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成都一位老人,总爱捡小区里的废弃物,什么都捡,但他并不是为了卖钱,他就是喜欢捡。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教师,退休金每月4000多元,可是在他家里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
家里已经一片狼藉,老人却仍然坚持说,“一个纸片儿都不许给我扔。”
后来,为了避免安全隐患,社区派出10多位社工和志愿者,在老人家中连续清理了三天,垃圾装了满满两大车。
囤积物品,一旦达到影响了正常生活的情况,并因此而感到极为痛苦,也许就是患上了囤积症。
心理学认为,囤积症很大程度上是和“创伤心理”有关。
02
囤积症,
填补的是内心缺失
最早使囤积症公诸于众的是科利尔兄弟,他们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家庭,从小生活优渥,哥哥荷马和弟弟兰利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分别主修海事法律、工程和化学。
1919年他们的父母分居。
几年后,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兄弟两人继承了父母的所有遗产。
命运似乎不在眷顾他们,哥哥荷马因眼底出血导致失明,紧接着因风湿而瘫痪。弟弟则辞去工作,照顾哥哥。
1930年,由于大量的贫民和黑人的涌入,打破了原本富有阶级社区的安定,犯罪率显著增加。
兄弟二人因过于担心安全问题,开始过上了“封闭生活”。他们不敢去医院,担心医生会加害于他们,也不敢白天出门,弟弟只能在夜晚出来购买生活物品。可是,没有几家店铺营业到深夜,于是弟弟就在店铺每天的垃圾中,捡食物带回家给哥哥吃。
1947年3月21日,纽约警察接到举报电话,在科利尔兄弟家里发现尸体腐烂的味道。警察赶到后,发现进门难如登天。
一楼的窗户被铁栏封死,房间内部犹如迷宫。最后,警察不得不从二楼窗户进入,花了5个多小时,才找到哥哥的尸体,法医检查其死因时饥饿及心脏病。
又历经半个多月的时间,在其家中清理出近120吨垃圾。包括3000多本书、废旧的电话黄叶、X射线机、无数分旧报纸……
4月8日,警察在一条约60厘米宽的垃圾隧道中找到了找到了弟弟兰利的尸体。经法医检查,弟弟兰利死于3月9日,在哥哥之前。可能是触动了自己设置的防范危险的陷阱,最终死于窒息。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的基因里,都存在着“囤积”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安全”的认识。在我们心理上存在着“生存上的安全感”和“关系上的安全感”。
当生存受到威胁,我们往往首先想到要储备应急物资,当这种对威胁的判断开始偏激,甚至神经质时,可能就会更加无法控制的捅咕欧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不安。
当情感缺失,在精神上感到不安全时,人们就会去寻求物质的满足,依靠对物质的控制,相信这个世界的可控性,甚至为物质赋予特殊意义,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在1990年代,囤积症被当做一种强迫症,强迫观念使患者产生不适,而强迫行为可以缓解这种不适。直到今天,对囤积症的解释,任然时伴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03
每个人
都有一些“囤”的习惯,
但不都是病。
Frost曾重点描述了那些囤积患者在社交、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同特征:“一种对物品的不合理信念, 在患病初期即形成对物品的情感依附 ,不能通过正常方式与他人和周围环境建立相协调的关系, 同时表现出严重地过度获取和难丢弃物品的行为,生活空间凌乱、堆积,不理会、忽略或阻隔外界的影响(Frost & Hartl, 1996)。”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囤积症呢? DSM-5给出了囤积症的诊断标准:
A 持续地难丢弃物品或难与物品分离, 而不顾他人对这些物品价值的判断
B 这种困难是由于强烈的储藏物品的需求和/或丢弃后会导致情绪痛苦所造成的
C 上述症状导致大量物品填充和堆积在房屋或者工作场所等日常生活区域, 以致于这些设计为其它功用的区域无法正常使用。如果生活区域没有被堆积, 唯一的原因是受到第三方的干预(例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或社会机构的干预)
D 症状引起临床显著的痛苦、社交障碍、职业障碍或其它重要功能的损害 (包括对维持自我和他人健康安全环境等的损害)
E 囤积症状不是由于一般生理因素引起的(例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
F 囤积症状并不是限定在其它精神疾病的症状中 (例如, 不包括由于强迫症中强迫意念、精神分裂症的幻想或其它分裂障碍、痴呆患者的认知不足、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狭隘的兴趣、普拉德-威利综合征中的食物储藏等疾病所导致的囤积)
囤积症是一种心理行为发展障碍,以信息加工不足、不合理的物品信念、情绪调节困难和不能够控制的囤积行为为主要特点。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同时对囤积行为进行控制。目前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对患者不合理信念进行干预,使其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虽然短期内立竿见影的纠正囤积行为并不容易,但是配合医生、通过努力,一定会改变对囤积的错误不合理认知,改善因过渡囤积而导致的焦虑、痛苦,让自己的生的活舒适且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