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那么嫉恶如仇,只是想表示自己值得信任
译文:郭晓 |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授权转载
为什么说只有人类具备道德?
一个重要的答案是,我们会在意别人受到的伤害。很多动物在受到直接伤害时会选择报复,而人类在他人遭到不法侵害时也会感到愤怒。而且,这种愤怒会驱使我们去抵抗不公正、联合抵制某些公司、吹口哨,并与不道德的朋友和同事绝交。
科学家将这些行为称为第三方惩罚,而这从演化和理性的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一直是一个谜。为什么即使人们自己并没有直接受到伤害,还是会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惩罚别人?虽然很显然我们惩罚别人是出于道德义愤,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起初会产生义愤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宁愿付出代价也要惩罚罪人
有一个理论认为人们惩罚别人是为了造福社会。来自同伴的社会制裁就像法律制裁的作用一样,能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果Ted因为他的同事Dan在工作时间上Facebook而决定批评Dan,那么Dan和其他人就不太可能在工作时偷懒,而公司则将会更加有效率。也许这之后Ted因为惩罚Dan还得到了升职。
然而,这个逻辑可能深受“搭便车问题”之害:所有人都想在成功的公司工作,但是没人想为此做出牺牲。如果Ted批评了Dan,那么Dan可能就不会邀请Ted参加他即将举办的派对。Ted何必要惹这个麻烦呢?
人们能从惩罚别人中获利的一个原因是阻止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奖励:Ted的老板可能因为Ted对Dan的批评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力而奖赏Ted。
在最近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文章中,我和同事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为何惩罚别人能让个人得利,这个理论和上述的奖赏机制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我们认为,人们在惩罚别人时,发出了一种信号,让旁人认为他们是可以被信任的,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声誉。如果Ted因为Dan上Facebook而惩罚了Dan,那么Ted的另一个同事Charlotte可能会由此相信Ted在被委以重任时是不会懈怠的。
代价昂贵的信号
为了证明我们的理论,我们首创了一个把第三方惩罚当作“高代价信号”来表现自己可信度的的游戏理论模型。
高代价信号这个概念源自孔雀尾巴的例子。雌性孔雀想要与拥有良好基因的雄性孔雀交配,但是它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出基因的质量好坏。所以,优质雄性孔雀会用它们华贵的羽毛来向雌性求爱,而只有当拥有优质基因的时候,雄性才能展现出这样的羽毛。对于劣等雄性孔雀来说,想要展现同样美丽的尾巴要付出的代价太过于昂贵,以至于不值得它们通过(虚假地)展现出优质羽毛来吸引配偶。因此,美丽的尾巴就成为了判断孔雀基因质量好坏的一个可靠的信号。(同理,人们通过奢侈的手表或跑车来暗示他们的财富。)
我们的模型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就像孔雀在基因质量上存在差异一样,人们希望自己被人信任的动机也有差异。设想Ted和Eric都是暑期实习生。Ted希望以后在公司长期工作,而Eric只是想在自己的简历中增加一条实习经历的信息。Ted和Eric都希望能被Charlotte选中去做上述的项目(被选中意味着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是一旦他们获得了这份工作,他们的表现将有所不同。Ted有动机努力工作,即使要牺牲自己的周末计划,因为这样做将有利于他在该公司的职业前途。相比之下,无论Eric是否认真工作,他都将在简历中增加一份实习经历,所以他的动机是偷懒并享受周末。
在这种情况下,Charlotte这样的人(在模型中我们称其为选择者)必须决定是否应该信任Ted和Eric这样的人(我们称其为信号发出者),后者要么是值得信任的(如Ted)要么是唯利是图的(如Eric)。选择者并不能直接分辨出谁是值得信任的,如果Charlotte问Eric他能否努力工作,他会说能,因为他想要得到加薪!所以,选择者必须根据高代价信号来作决定。第三方惩罚能充当这样一种信号吗?
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驱使人们去得到他人信任的因素通常也会促使他们通过惩罚别人来阻止不良行为。例如,Ted想要在公司取得成功的念头让他有动机通过惩罚Dan去获得Charlotte的信任,并得到老板的赏识。因此,给Charlotte留下深刻印象所得到的好处,加上从老板那儿获得的奖赏,就足以超过惩罚别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与此相反,由于Eric对得到老板的赏识并不十分在意,他可能不觉得靠惩罚Dan来给Charlotte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的。因此,惩罚确实能作为衡量可信度的一种可靠的信号。
从理论到数据:关于人们如何惩罚别人的经济学实验
接下来,我们用物质刺激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理论,我们将受试者安排在上述场景的一个程式化版本中。在实验中,一个发出信号的受试者有机会牺牲金钱去惩罚一个待人自私的陌生人。在第二阶段,作为选择者的受试者要决定是否把钱委托给发出信号者,然后信号发出者要决定自己要还回多少钱。
结果怎么样?与预期一致,选择者更可能相信在第一阶段惩罚了自私行为的那个信号发出者。而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惩罚了自私行为的信号发出者确实更加值得信任,并且他们在游戏中归还了更多的钱。此外,当信号发出者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向选择者暗示他们的可信度时(把钱分摊给陌生人,而不是惩罚不肯分享的人),他们则不太可能去惩罚自私行为,而选择者也不太可能去在意他们是否惩罚了别人。
第三方惩罚对人类道德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实验证明了惩罚自私行为的作用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样,作为一种公开展现来暗示某种不易被观察到的品质(可信度)。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能从惩罚别人中获得提高声誉的好处,从而解决了“搭便车”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当初演化出了道德义愤感。
我们的理论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惩罚那些就算在将来对他们个人也毫无影响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为什么男人会谴责(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尽管消灭性别歧视与他们并没有任何个人利害关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是在向女人暗示他们是值得信任的,绝不会有性别歧视行为。
信号理论也能帮助解释我们为何对伪君子(那些惩罚别人,自己却参与了同样的行为)如此的憎恶。当你考虑到惩罚机制能通过阻止不良行为来造福社会时,你会觉得这种憎恶似乎显得很奇怪——如果你自己行为不良,那么是不是至少可以通过惩罚别人的不道德行为来弥补?然而我们会认为伪君子比起行为不良但不惩罚别人的人来说更加卑劣。当你考虑到伪君子是在发出欺诈信号时你就会明白人们的这种态度是合理的——伪君子通过惩罚别人,向他人传递了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虚假信息。
最后一点,我们的理论阐明了惩罚机制何时对一个团体和社会有益,何时无益。惩罚别人通常能阻止不良行为:当Ted要靠惩罚Dan来给Charlotte留下印象并得到老板的赏识的时候,他可能也提高了公司的生产力。但是人们并不总是用对社会最好的方式来惩罚别人。即使Dan已经被别人批评过了,或者即使Ted(但只是Ted)明知道Dan的违规其实是一个善意的错误,但是Ted仍可能怀着相似的动机去惩罚Dan。所以,人们可能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对别人进行不适宜的惩罚,或者对别人的意外差错进行惩罚。这些例子说明,如果惩罚别人发展成为一种对个人有利的行为,那么当个人和集体的动机不一致时,惩罚别人给社会带来的结果可能就会是有缺陷的了。
道德义愤和第三方惩罚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特征,并将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我们的研究表明惩罚别人的驱动力有利己的一面,而且惩罚别人的动机也可能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声誉。这个结论并没有否定惩罚别人的欲望往往对道德是有益的,而是阐明了这种欲望的来源和本质。
原文链接:Evolution of moral outrage: I’ll punish your bad behavior to make me look good
作者:Jillian Jordan
审校:韩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