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拦住你表达自己的悲伤?
文:罗雯丽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原题:学会表达悲伤——头脑特工队中的心理学(1)
最近看了人脑特工队这部电影,不禁拍案叫绝——用一个如此通俗易懂而又可爱生动的方式表现一个需要用许多术语才能说清楚的现象,即儿童心理危机的发生机制。而这部电影,绝对不仅仅是拍给儿童看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看,并且领会其深刻意义。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叫莱利的姑娘,因为告别童年成长的城市,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刚刚转入的新学校的第一堂课上无意说了一席悲伤的话,以至于情绪失控。而此时她脑中控制她行为的五个情绪小精灵发生了争吵,表达快乐的小精灵乐乐和表达忧伤的小精灵被卷入到了大脑深处。在这里她们必须尽快回到总控制中心,不然会出大乱子。
可是越急越乱。控制塔中剩下了怒怒,怕怕和厌厌。他们三个常常在爸爸妈妈都和朋友们想和莱利亲近,表达爱意的时候让莱利说表达愤怒和厌恶,导致莱利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重要的人格构造和回忆都死亡或塌陷。而因此也切断乐乐和忧忧回到控制塔的路。乐乐和忧忧在经历了一番神奇的冒险旅程后,在乐乐终于抓住机会回到控制塔,她却在关键时刻把忧忧抛弃了。在乐乐的信仰里,忧忧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倒霉蛋。可是屡次回控制塔的行动失败之后,乐乐忽然领悟到,其实在危机时刻使得莱利得到帮助的不是乐乐自己,而是忧忧。当莱利表现出忧伤的时候,才是父母能够向她表达关爱的时候。于是乐乐真诚的邀请忧忧一起回到控制塔,成功挽回了正在离家出走的莱利。
这个故事是对于人的情绪活动的一个绝妙比喻,而故事的设定也符合种种心理学为研究人的心理而设置的种种概念。撇开这些概念不谈,我只想聊聊这个故事的核心部分——莱利在课堂上表达悲伤情绪之后直到故事结束,乐乐大度的让忧忧操纵控制塔,而重新获得父母的关爱与同情的故事。
其实我们从这个小描述能看出来悲伤是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被接受的情绪,不管是被自己接受还是被他人接受。莱利在课堂上描述了自己悲伤的故事以后就一直开始掉链子。在现实当中,这件事一定使得莱利对自己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影片没有表现出来她的朋友们的反应。我想,通常人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表达悲伤是会让周围的人很不舒服,因此而避开她的,所以莱利在这之后失去了同龄人的支持,也使她倍感孤独,更觉得自己那悲伤的故事是人际关系的杀手,所以从此以后莱利肯定会拼尽全力防止悲伤的出现。
如果不用“五小人理论”去解释,现实中莱利一定对课堂上说的一席话后悔不已,而将悲伤转为对父母草率决策而使她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的恨意,所以即使在家对父母也是一副厌恶的表情。直到经历了一次出走,经历了离开亲人的恐惧,莱利忽然与内心的痛苦接通了,这才有勇气让悲伤出现,而这时,她的爸爸妈妈也恰到好处的接到了悲伤所表达的信号,这才帮助莱利走出困境。
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来,乐乐,怒怒,厌厌,怕怕统统是在危机发生后的防御机制,他们防御的共同目的,都是防止莱利意识到自己的痛苦。痛苦的感觉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种让人坦然的情绪,人们宁可表现的愤怒,高调,甚至激进,唱着“我要碾压一切痛苦,我要变强大”的歌,努力让自己忘记痛苦。在心理障碍中有一种极端的不接受痛苦的状况就是产生分离性人格障碍,产生这种障碍的目的就是忘记痛苦的存在,以至于忘记一切与痛苦相关的人和事,就像他生活的那一段被人拿走了一样。小莱利的情况并没有那样严重,但是可以说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短暂的分离。
而唯有悲伤才是痛苦的真面目,是痛苦结结实实的好兄弟,于是,直到悲伤这个痛苦的真面目出现之后,莱利才算与自己的痛苦和解了。
所以,悲伤几乎是除了快乐之外的一切情绪的原生情绪。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悲伤情绪被接受和尊重,便比较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便是心理咨询师常常做的事情——帮助来访者接受自己的悲伤。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悲伤表达都会获得莱利最终与父母和解的情况。譬如莱利一开始在课堂上表达悲伤的情绪就是不被理解的,甚至会让大家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其实也没有什么不正常,对于新同学来说,他们完全不了解莱利身后的故事,也就无法与莱利的情绪产生合适的联系,此时说错话了怎么办呢?于是大家一般会选择观望。
还有一些情况悲伤也没有能够被接受,如
1. 一个正在哭的婴儿,想借哭表达她没有吃到奶的悲伤,可是她的妈妈生气的骂道,“哭什么哭,我难道做的还不够好吗?”婴儿不解的看着妈妈愤怒的脸,逐渐明白了,哭是不被允许的。(这时候通常婴儿就学会了对自己愤怒,当自己想吃的时候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斥责自己,便产生了衍生情绪——愤怒)
2. 又譬如有许多抑郁症的来访者向我哭诉到,当他们告诉周围的人自己患了抑郁症以后,周围的人不解的说,“什么抑郁症啊,我看你就是矫情。”
这两个小例子都是周围的人并不接受忧伤这个情绪的例子。
所以,虽然我们已经明白了悲伤是我们的一部分,适度的悲伤可以使我们获得帮助,可是选择合适的对象和机会去表达悲伤还是很重要的。如果遇到了不能接受你的悲伤的人,最好的方式还是移步向他人,找一个可以接受你的悲伤的人。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接受你的悲伤可能是一种负担,他们害怕你的悲伤也会将他们自己卷入深深的悲伤漩涡。
作者:罗雯丽,为奥地利受训家庭系统流派心理治疗师。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