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的世界与我们有何不同?
原题:带着症状生活
文:几爱
上周去医院实习,看着不同症状的精神病人,听着医生与住院十年的病人聊天,也坐到病房里和一位病人聊了很长时间。我突然想到,不同于身体出现问题得以康复能够出院,对于精神疾病的人们,最后的那个好的结果是什么呢?器质性病变难以完全康复,那到什么情况是可以离开医院了呢?
当时大家给了我一个回答,他们或多或少还会有症状,但可以自己继续社会功能事物,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也就是说,带着症状生活。不知道各位听众朋友如何理解这样的六个字呢?今天的节目里,想和大家谈一谈这六个字,实际也是很想分享给大家的一种良好常态,带着症状生活。
过去有人会问我,咨询与治疗的意义在哪里呢?我当时思考了很长时间,后来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咨询与治疗的意义不在于咨询师要把来访者从冰天雪地或是黑暗中带出来,而是使他们即使是在冰天雪地里也有找寻阳光的勇气,在黑暗中也有要看到光芒的力量。如何来理解呢?
大概是我会想,每个人在漫漫长路中总是要置于黑暗里,总是会陷入无能为力中,逃离黑暗或摆脱困境或许是很实际的办法,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能力来避免伤害。只是,反复的逃离与摆脱的姿态让我们一接触负面,就无比的焦虑与难受,我们最终并非要与黑暗抗争,而是要舒服自在地活着。我们能够生活在光与热里,是否也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也与黑暗共存呢?逆境与苦难,也是一种常态。
记得在学习森田疗法的理论课程时,了解到一个观念,不安常在。这不是说我们常常会不安,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它想表达的是,我们人会有种种症状,但正是有这些,才构成了生命的常态,我们能够一天天在生命里前行。而它提出的另一个解读方式就是,带着症状生活。
我会面对一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有这些那些的毛病,我是不是没办法好好生活了?我怎样才能改变这些?我还有救吗?在这些困扰的声音里,我会很感动,因为能感受到这些声音背后对好的变化的期待,还有想真正努力改变的勇气。我想对亲爱的你们说,我们并非去拒绝改变,也一定不是否认改变的可能与能力,只是在这些症状缓解或消除之前,我们可以带着它们好好生活。
这一切构成了生活的不同色彩。如果你告诉我,你的世界没有颜色。那么至少你还拥有着世界,而这一切让你的生命完整。我们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工作,也可以在焦虑紧张时来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工作状态,我们可以甜蜜温柔地恋爱,也能够在委屈不安里感受爱情不一样的样子。没有人定义这一切应该是什么样,你可以允许自己感受更多。
再回到我在病房里思考的那一刻,看着和我们聊天的病人,我总是想感受那个世界的温度,颜色,空气,声音…我不知道那里会不会孤独,是痛苦还是释放的平和。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在一个世界的。我们要努力的也是,带着症状生活。
也许我们可以做的是,觉察你的症状,感受你的症状,表达你的症状。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很难过,难过让我不能很好地休息,也影响了我的工作与学习。但我可以允许自己难过,这是我在难过中呈现出来的工作与学习状态,我不会一直是这样,我可以看看自己是如何走到下一种状态中的。当我们这样去做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症状相处,拥有更舒服自在的状态。
节目到这里,想起来读过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小说,《我在这里陪伴你》,开篇与收尾都是《挪威的森林》里的歌词,心中是否有我曾未到过的地方,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在咨询里,咨询师陪伴来访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来访者共同在一条通往未知深处的道路上前行的过程,来访者会带着咨询师看到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同样咨询师也会为来访者开放一些未注意的发现,也许是这条路上的一块石头,一朵悄然绽放的花……我们都在这条道路上成长着,会有不安,会有忐忑,但因为你觉察着,接纳着,你在一步一步走向你内心的那个秘密花园。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生活的样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