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大西瓜玩到上瘾,怎么戒掉这个游戏?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最近玩合成大西瓜,玩上瘾了,一点点空闲时间也在玩,就是停不下来。想要通关 想要合成 想要有成就感
该怎么戒掉合成大西瓜?
为什么会成瘾呀。。
...全部
-
《你好,李焕英》太感人。如何在日常与父母好好相处?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大家都看了《你好,李焕英》了吗?在电影院愣是泪洒现场了。。
超好看的电影,原以为会是无聊俗套的剧情。但反转真的很感人。
看着看着就想到自己跟妈妈是怎么相处的,想起昨天妈妈让我陪她去爬山 我想都没想就说了不要。
家人还在,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家人在,我们尚有归处。
但是相处久了很难避免会产生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么与父母相处,才能避免“日久生厌”?
...全部
-
如何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教材案最终维持原判?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国内首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教材案有了终审结果:维持原判,不属知识性差错。
从2016年就开始有关注这件事了,起因是大学生在暨南大学公选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看到书中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并把它描述为“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
两次上诉,多次延迟开庭,都被判回维持原判:不属知识性差错。。。
1、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件事,会不会加重同性恋污名化?
----
有不少国家都让同性恋合法化,甚至有同性婚姻相关法律维护同性恋。但还是有很多人恐同、对同性恋有很大的误解。
2、为什么在我国,(甚至是教材),依然会有很多人误解「同性恋」?甚至有些恐同者非常顽固?
------
3、在客观看待教材案的终审结果之外,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看待同性恋,如何影响恐同者?
------
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呀!期待科普和观点的碰撞。
...全部
-
两会提出缩短学制:高中2年,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吗?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全国人大代表张红伟表示,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从7周岁开始上小学,高中毕业19岁,大学毕业23岁。
如果再接受研究生教育,走出校园时已经是26、27岁“高龄”。如遇到就业难,很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时已经接近30岁。
如果是女性,按现有55岁退休的规定,她工作的时间还没有读书的时间长。
学制太长,推迟了就业时间,社会各方面压力又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成本高,增加家庭负担;婚育时间明显延迟,老龄化问题显著等。
于是建议改为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学制。
我想问:
1、这样更改是否符合儿童心理智力发展规律?
2、缩短学制是否加剧应试教育的紧张程度,让素质教育边缘化?
3、年轻人早早走上社会,是否能处理好社会关系,调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全部
-
建议警惕一些影视作品伪娘化,如何客观看待娘系男生?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两会中有委员反映,一些影视作品和明星将男子汉“伪娘”化和追捧小鲜肉的形象出现,失去了男人应该有的阳刚之气,这种应警惕。
可能看的角度不同,我们需要怎么客观来看待“娘系男生”呢?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比起要提倡“阳刚之气”和防止“伪娘化”,更重要的是什么?
...全部
-
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消费?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监管第三次限制大学生贷款市场,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
为了防止大学生超前消费,这种方法有效果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消费?怎么样才是好的预防方式呢?
...全部
-
赵丽颖冯绍峰离婚:什么是决定婚姻周期的重要因素?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赵丽颖冯绍峰宣布离婚,当初追剧《知否》中的二叔和明兰在现实生活中最后还是分开了。
不过多猜疑,只想谈谈【婚姻】
总觉得当下身边人的婚姻生活里,“离婚”不再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大家可以做到:释然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这看似是一个很好的心态,但会不会影响更多未踏进婚姻生活人的心态呢?认为婚姻嘛,不好就离,婚姻周期也越来越短。
在心理学看来,婚姻中包括哪些阶段?在哪个阶段里,是夫妻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另外关于婚姻的生命周期,什么才是决定性因素呢?
...全部
-
贝壳创始人左晖去世:创业者如何提升自我照顾能力?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刚刚贝壳发布公告:公司怀着深切的悲痛宣布,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左晖先生因疾病意外恶化于2021年5月20日去世。
对于公司创始人来说,我们经常说压力管理是很重要的,需要及时调整自我情绪、做好压力疏导等等。
但除了压力管理 自我疏导外,自我照顾能力(self-care agency)/自我关怀(self-care)也不能忽视。
那对于创始人来说,该怎么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加强自我关怀呢?需要做到什么才算是有在「自我照顾」了?
...全部
-
如何像毛晓彤一样,被伤害还能保持优雅和自尊?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被出轨、被反复欺骗,每一次都会歇斯底里。
曾经也砸过东西,闹过,越来越不像自己。感觉是自己撕开了一个口子,不肯愈合。
毛晓彤这次的不卑不亢,该出手时才出手,真的惊艳了我,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是内心的强大,还是人格完善呢?
...全部
-
央媒批网游为精神鸦片,如何客观看未成年人的游戏瘾?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央媒《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普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文章将网络游戏比作新型“毒品”,并点名批评了《王者荣耀》游戏。
网游=精神鸦片,还是过度的网瘾=精神鸦片?我想应该大多数人会认同后者的观点。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但倘若没有“游戏”,或许也会有下一个“精神鸦片”?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该怎么看待孩子的游戏瘾?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背后的心理学因素有什么?
2、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适当玩游戏,避免上瘾?
...全部
-
20岁女生长期熬夜诱发癫痫:害怕失去时间于是熬夜?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我的好几个朋友都发了这个新闻给我看:“20岁女生长期熬夜诱发癫痫,医生:年轻人多发,生活不规律所致”
危害是懂了,但是晚上12点我躺在床上依然还“不愿意睡觉”。
我害怕第二天那么快的到来(虽然第二天很难起来)
我害怕这一天这么快就结束了
我害怕我的生活被工作占据,就快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我害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我戒不了“熬夜”?
我该怎么科学地去调整作息,减少熬夜呢?
...全部
-
味千CFO盗用2k6万买奢侈品,是否属于购物成瘾?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味千拉面cfo,盗用公司两千六百万买奢侈品。
大量购物可以缓解压力吗?
如何预防购物狂冲动?
工作压力大是否更容易购物成瘾?
...全部
-
建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心理老师在教育的重要性?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建议,针对中小学校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制度,实行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之前学校有心理老师,虽然很少见面,但只要有聊天就很开心,心理老师应该每个学校都要有。
很多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儿童时期,怎么看待心理老师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全部
-
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6.8%,女性高于男性?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作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一部分,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具体来看,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社会功能障碍,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很低,且极少获得充分治疗。
想跟大家请教一下:
1、从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女性为何是发病率较高群体?
2、比起在城市,在农村的抑郁症患者该怎么去自救、去察觉?身边的朋友可以怎么做?
3、对于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来说,【帮助提升个人价值感】对稳定病情有用吗?为什么?
4、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我们能做些什么?
...全部
-
从心理学看,为何大部分女孩有容貌焦虑?如何不焦虑?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如题,为什么身边很多女孩有容貌焦虑?想要做到:不胖不瘦、身材均匀、面容姣好等等,仿佛一直在迎合社会的需求?从心理学上,如何来分析这个愿意嫩?
作为女性,我们怎么样才可以不焦虑地应对,做自己?
...全部
-
世界精神卫生日:抑郁频发,该如何识别早期抑郁症?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一起来关注心理健康话题。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
抑郁越来越常见,但却容易被人忽略早期的征兆。
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青少年抑郁频发,家长、老师应该怎么配合协作、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青少年、成年人也好,我们可以怎么尽早察觉自身或身边人早期抑郁症的信号?
...全部
-
学心理学副作用,看到身边人没用更正确的方式会失望?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近期学习婚姻家庭心理学,学习后的副作用就是看到身边人没有用更正确的方式和我相处就会很失望很气,怎么办?怎样纠正这样的心理
...全部
-
伴侣之间的无效沟通让人多无力: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节目《再见爱人》中谈到“人身攻击、质疑动机、过度发散”就是“无效沟通”的三种特征。
而在婚姻里,无效沟通会加剧伴侣间的矛盾,成为婚姻危机的根源,沟通不良的婚姻是不能长久的。
从心理学上来看,为什么伴侣间会存在无效沟通?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全部
-
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家长该怎么察觉孩子的求助?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
世卫组织曾预测,至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实际上得到合理诊疗的比例不足20%。
这一系列数据都在说一个结果:
别再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跟各位家长 老师一起讨论:
1、“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当孩子已经确诊抑郁时,最可能是因为什么因素?什么让孩子感到痛苦?
2、作为家长,该怎么察觉孩子的求助 ,什么样的表现需要注意?又该如何帮助孩子疗愈内心的痛苦?
3、若接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家长应该怎么配合治疗呢?
...全部
-
如何用心理学看待网友们在鸿星尔克上的“野性消费”?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大家买鸿星尔克了吗?
大家围观鸿星尔克的直播间或短视频了吗?
因鸿星尔克默默无闻为河南救援捐款了,被网友发现后,持续了一场近乎疯狂的支持国货行动:疯狂买鞋、衣服等,倡导“野性消费”……
但这场行动似乎越来越魔幻了:疯狂购物、线上线下买断货、在其他品牌直播间辱骂主播。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1、如何看待群体性的野性消费行为,群众的自驱性为何会如此高?
2、盲目从众,这是否也会让大众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全部
-
从心理学看,为什么“允许讨论自杀”对大众更有意义?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看到有一个热搜—觉得这个海很漂亮的人反而跳下去了
底下有不少评论:这种热搜有什么意义 、我不喜欢这个主题、这个热搜会教唆人自杀等等谩骂声音……
而有不少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自杀被讨论可以提升大众认知,也有利于对下一代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自杀意念者看到相关讨论是否会对其有负面刺激?
1、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说“允许讨论自杀”对大众更有意义?
2、“自杀”像是一个消极的、带有不良诱导的话题,我们是该避而不谈,还是正视?
3、另外对于想要自杀的想法/意念,我们又该如何对自我进行这类风险管理?(及时察觉,自我疏导?)
...全部
-
社交媒体评论区越来越易怒,和路怒症是不是一样?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微博、弹幕等社交媒体,经常会出现互撕的评论。
恶意贴标签,组团攻击,挂素人,举报到炸号等行为。
一些个人表达,常常会有几百个人夹枪带棒攻击评论“哪来的优越感”之类的。
1、路怒症和社交媒体易怒,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2、社交媒体这种易怒氛围,是社区引导的,还是本身就存在的呢?
3、是不是在易怒的氛围下,人们更容易焦虑呢?
4、是否有研究,这些情绪是有助于我们的多元和讨论,还是加速了对立和矛盾呢?
...全部
-
抑郁症是否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病?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全世界可能有3亿人有睡眠困扰,3.4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有11%,如果加上1%的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新加入dsm的长期悲伤障碍等等,相关的心理问题似乎已经非常普遍。
1、抑郁症、抑郁情绪,是否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流行病?
2、是否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抑郁时期,只是自愈能力、周期、表现状态不同?
3、抑郁症与基因、文化、经济水平有哪些关联?
...全部
-
如何戒掉游戏?或者,如何不那么沉迷游戏?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已经卸载过几十次,但还是会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游戏上。
玩游戏后,总是熬夜到三四点,心脏不舒服。
游戏过程中自己也会脾气变大,容易愤怒。
游戏过后,一阵空虚感,焦虑感,自责。
1、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戒掉游戏?(跪求科普)
2、如果不用戒掉,怎么可以防沉迷?
3、如何玩游戏不影响生活、健康和感情?(一定要可行性强的建议啊!)
...全部
-
怎么从心理学上缓解墨菲定律的焦虑呢?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越害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的墨菲定律总会被人提起,甚至在紧张害怕的时候也会被拿来做安慰说“不要想了,越想越会发生的”,但是看过的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是直接面对,紧张害怕就去想那种紧张害怕感是怎样的,为什么害怕,会有什么后果之类……可每当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又会想起那句“怕什么来什么”,毕竟该担心害怕的事情还在,又解决不了,这时候就容易陷入墨菲定律的焦虑里,越想什么越会发生什么…可能会发生就越害怕…越害怕越会发生……的恶性循环,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哪个地方被咬,一经过那个地方,就会很焦虑,一直想在那个地方再次被咬的各种可能……这样下去,实在不知道怎样缓解这种恐惧焦虑?
...全部
-
今天是世界社工日,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是?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今天是世界社会工作日,简称:世界社工日。是全球社会工作者共同的节日。
但或许在我国,很多人对社工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居委会大妈”…
有老师来科普一下社工的工作,社工的工作领域,以及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吗?
...全部
-
如何区分「杠」和「批判思维」?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有时候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但说出来就被骂杠精。
怎么区分这两者的区别?
是因为大家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吗?还是有什么隐性的标准呢?
...全部
-
情感冷漠症的人的表现?情感冷漠要如何自救?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感觉遇到什么事情 都毫无反应。
对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快乐、甚至痛苦的感受。也时常觉得自己很无情。
想问问大家:
情感冷漠症是什么?
情感冷漠症的人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如何察觉自己是否情感冷漠并自救?
...全部
-
反省和反刍有什么差别,适度反刍是好的吗?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反省和反刍分别是什么含义?两者存在的差别是什么?
另外,想知道不同心理流派如何看待反刍,适度反刍是好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去打破反刍思维吗?
...全部
-
关于书写疗愈,书写真的能够带来疗愈的作用吗?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想问问书写真的能够带来疗愈的作用吗?
大家都在说:书写疗愈、书写疗愈。。
如果书写真的能带来疗愈,那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
...全部
-
什么是自我妨碍,怎么才能不被自我妨碍?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有时候总是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觉得好苦恼啊,之前看了一本书发现有个心理学效应和这个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全部
-
有哪些常见的认知失调?如何更新认知?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关于认知失调,想问问大家:
1、怎么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认知谬误?
2、举一个认知失调案例、经历?
3、如何更新认知?
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吗?
...全部
-
自我暴露能建立信任吗?可以用在哪些工作生活场景?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最近查了以下资料 发现关于自我暴露如何在职场、谈判等有关的说明特别少。
人们会说乔哈里视窗可以提高职场沟通效率,但是自我暴露不也是同样的作用吗?
自我暴露是否有助于建立信任呢?还是会有损害?
可以在哪些场景自我暴露而加分?
...全部
-
如何解读热衷抽盲盒,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盲盒,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
很多人迷恋于抽盲盒,入坑集齐各种盲盒,连做盲盒的泡泡玛特也在去年就上市了……
为什么盲盒这么受欢迎?
想问问各位老师,从心理学上如何解读:
1、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抽盲盒,满足了什么内在需求?
2、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全部
-
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减肥,真的科学有效吗?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听说过用心理疗法来减肥,“心理咨询会让人变瘦”之类的说法,起初觉得很荒谬。
但今天看见一项调查说明: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证明是超重人群中最受欢迎的肥胖干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心理学方法之一。
1、用心理疗法来干预肥胖,真的能起作用吗?
2、如果确实科学有效,那像CBT,在帮助减肥过程中,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大家是怎么看的,求探讨。
...全部
-
熟蛋反生:为什么有些心理从业者会热衷“超能力”?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一篇叫作《“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实验报告(孵化阶段)》引发舆论关注,论文提到“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可以让熟鸡蛋返生。
论文作者所标榜的头衔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华人超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之前也看过很多荒诞的研究“科普”,例如:量子阅读、灵修、“超心理”能力等等……
1、这些很玄的能力,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相信?和喜欢算命是同一个道理吗?
2、能力很强的心理学人,为什么会走这条路?
...全部
-
如何分析-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何分析:
1、为什么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2、在不同年龄层次里,如何避免过于焦虑?
...全部
-
心理学专业大四,现在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有些迷茫?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我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现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有些迷茫。本专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实习,但在年前我就辞掉了自己找的人事相关实习工作,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现在讲一些我的故事,我从小是留守儿童,初中那年父母离婚后又重组了家庭。长期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很压抑,情绪很低沉,然而我一直假装自己没问题选择逃避现实麻木自己,直到高三那一年,我知道我不能再视而不见内心的那只魔兽,我有抑郁,我必须想办法解决它,我害怕它像一个不定时炸弹在某个瞬间就彻底击垮我。当时考虑到自己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在接受到心理专业的录取通知后我选择试着了解并接受从事心理相关,学习心理学后我的性格和心态慢慢变好,但重组的家庭又再次给我沉重的打击,幸福的家庭的原因或有所不同,不幸的家庭却总是这么类似。我好不容易的自我疗愈又重新归零,不管努力多少,出现一件与家人相关的事情就又会撕开我,我总是会很无助。慢慢我害怕去倾听别人的悲伤,
...全部
-
怎么看待学习心理学带给人的影响?太通透更容易抑郁?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本人前段时间确诊轻度抑郁。原生家庭有一定问题,所以自己也在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以求能自我成长和缓解减轻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有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意愿。
有一次跟闺蜜的聊天中,她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她说“我有时候会想心理咨询师不会觉得自己看的太明白了太通透了 反而觉得索然无味的感觉呢…… 我了解的抑郁症就是看的太通透太明白了所以才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然后就抑郁了"
听她说完,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承认她给了我看待这个问题的一个新的角度,但是我内心也因为她的话产生了动摇。是否我们拼命寻求的对心理学的明白和了解,那种我们想要弄明白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为什么会产生那种情绪那种执着的意愿,会让我们更容易“生病”呢?是否活得糊涂一些,会更加开心和幸福呢?
...全部
-
有心理咨询师证,但是行业不要新人,该怎么办?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就业不要新人,就很苦恼,没地方学经验,该怎么办呢?
...全部
-
共情能力过强,适不适合当咨询师?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心理咨询师是需要共情能力的,我自己是一直都很能与人共情,但是最近在上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时候,听到一些案例分析会突然很难过,然后就会勾起自己身上的一些往事,然后就会让自己半天都陷入这种难过的情绪中。
咨询者自身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咨询中被触动会造成阻抗,我也担心自己会出现反移情,我知道自己身上也有些问题没解决,但是我自己是学心理学的,也会用合理情绪疗法等让自己改变认知,像前看,但还是不免有时候会非常难过,甚至为此有点抗拒心理学,不知道该怎么办。
...全部
-
3年前考取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如何能接到社会个案?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一直喜欢心理方面的内容,几年前在朋友督促下考取证书后却没有实际接个案,最近刚刚完成心理咨询师之家的团体督导100小时,目前无法有经济条件去做个人体验或者寻求个人督导,又非常想开展心理咨询实践。如何可以接到社会个案?
...全部
-
关于想要成为咨询师的自己的灵魂质问,该如何梳理?
匿名用户
问题描述
我是否真的不适合心理咨询?退意是因为畏难?是没有现实金钱的安全感?是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具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信心自己可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我真的有让别人信任的能力吗?我总是试图寻找最符合逻辑的意见,却无法给出当下需求的回应?是真正想关心帮助他人吗?具备帮助他人的信念感吗?是为了满足窥探别人,研究人类的好奇心?还是想当然地认为心理咨询中可以找到干预别人的钥匙,以此满足我可以拯救他人的自恋,甚至只是觉得自己可以操控他人的而形成的自恋?如果我看见来访者因为我的语言而哭泣,我是会感动,还是感到一种控制他人的快感?如果我的答案都是负面的,我还有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必要吗?
这是我在犹豫是否要选择研究生心理咨询方向时的提问,不知道该如何梳理出这些问题。最大的心结似乎是,我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反射性地机器人式反应。(除轻度考试焦虑和睡眠焦虑外)让我觉得我似乎对于我想象中的心理咨询师,是情感体验太不丰富的人,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