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所有话题

咨询室故事

32个故事 #治疗

关注
App查看  |   
  • 星标故事(22)
  • 全部(32)
  • 好看(2)

你做过心理咨询吗?体验是怎样的呢?

  • 杨秋玲(阳光) 杨秋玲(阳光) 已发布123个故事
    【 一个女孩儿的故事 】(20210919)
     
    七月的一天,咨询室来了一位身材高挑、容貌姣好、长发及腰,穿着碎花连衣裙,脚蹬一双时尚皮拖的女生,进屋落座,稍微互动寒暄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来访女孩,30岁,我们姑且称呼为小X )
     
    小X开始讲述,语速中等,表达思维清晰,单刀直入。
     
    老师好!我的两段恋爱都很苦恼,老大不小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我哪里有问题......
     
    上一段恋情进行期间,我充满了不安全感,且觉得他隐瞒了我很多,好像也没有真正的证据,只是感觉,觉得他控制欲特别强,总之觉得他哪儿都不好,但对我又觉得不错......
     
    (恋爱对象32岁,男,经人介绍相亲认识,都到了结婚的年龄)
     
    在谈恋爱的两年时间里,总让我有某种感觉,我隐隐约约地觉得他像我爸妈老是给我——我不不喜欢的那种感觉,我很怕轮回,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离开半个月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越来越痛苦,我觉得关于那一段恋情问题基本都出在我身上,是我对自己的不满全部投射在了他的身上?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拒绝走入亲密关系?我很迷茫......
     
    我似乎还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人,那么说他跟我存在同样的问题吗?
     
    现在又在新的恋情中,但我每天都会想他,可是他似乎已经被我的绝情伤到了自尊。
     
    我甚至想跟他继续生活,结婚,可是既怕轮回,我却又不肯主动去跟他复合,我到底是怎么了呢?
     
    ~~~~~~~~

    现实中,这样的恋爱故事司空见惯了。但真正能如此走进咨询室了人并不那么多,甚至有的一直重复潜意识里“固有的恋爱模式”,有的后来就再也不想进入恋爱关系了,有的彻底失望了,有的勉强不得不进入了婚姻......
     
    (这个女孩的故事,经过了3次比较详细地交流后,也就逐渐有了“结局”,即,小X带着满满的自信,又开始尝试新的恋情了,下面归纳出关键点,以飨彼此!)
     
    我是阳光,感恩小X主动来到咨询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几次交流下来,带给我的感受是:小X在整个恋爱期间仿佛充满了不安全感,在一起时感到苦恼不安,离开又开始痛苦反省? 恋情存在时,不安全;离开之后,又觉痛苦/后悔?
     
    那么,是否还可以有一种有别于现状的恋情关系以及相处模式,能够让小X,既感受到安全,而又不那么痛苦呢?—— 或许,那才是故事的主人公需要追求和探寻的恋情真谛?
     
    首先,小X能够清晰地自我觉察和反思主动来讲自己的亲身“故事”,这也就说是小X说已经有60%的占比可以让自己开始转变了。
     
    其次,小X的不安全感何来? 在她的认知里:一是对方的控制欲强;二是,害怕重现了自己父母的婚姻关系模式。 或许,是小X担心害怕重复父母关系的模式,害怕轮回而选择了离开。
     
    可见,小X对自己的选择的结果没有能力去承担责任,便开始自责、自我否定,陷入迷茫,进入患得患失的矛盾冲突中,因而痛苦不堪。
     
    ——请试想,如果小A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负起责任来,将会带来怎么的结局呢?是否痛苦就会减轻许多,就不那么总是自责归罪于自己了?
     
    ——或许,小X没有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及未来伴侣是怎么样的? 这才是小X需要认真去心理成长和改变的方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呀。 
     
    ——这里,我们一起结合“小X的故事”来回顾一下其故事背后的心理成因及来龙去脉......
     
    ❤ 现实中缺乏安全感的源头大多是我们的自卑或不自信,从小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经历与体验,但这并不全是我们的错,现在的问题不是追究错误,而是找到如何让我们在关系里变得“有安全感”的认知与方法,并通过认知-觉察-内化的过程,让我们自己拥有安全感的能力。
     
    从心理学上来看,安全感是每个人都必须的,为什么有的人充满安全感,自信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事件/人际关系,有的人却很容易陷入痛苦/不安当中呢?
     
    通过研究人的“情景实验”发现了常见的几种关系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简述如下:
     
    安全型:分开时会想念Ta,但我知道我们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我能够专心做我的事情,这类人内心是充满自信的 。
     
    焦虑型: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担心会被对方抛弃或忘记,这样的担心会让人分心,若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就会将我拉回正轨。
     
    回避型:是我们分开时,我能深刻体会到对方的感情,但当再次相聚时又会冷漠,害怕再次出现失望。
     
    由此来看,小X在恋爱关系里属于哪个类型呢?
     
    ❤ 我们先要清楚痛苦、不安全、患得患失的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需求是什么,就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来真实的渴望与诉求,进而才能有明确的抉择,才能在自己的选择后,有底气的不后悔!
     
    针对小X的具体情况,后来我们达成了如下共识:
     
    第一,认知并接纳自己在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1、小X已经做到了觉察自己的不安全,这就已经开始了第一步。
    2、承认自己在关系里缺乏安全感,但这不妨碍未来的人生,清楚一个人的安全感最终来来自于我们自己。
    3、在进入关系之前,最需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独立的人格、自信与自爱的能力等。
    4、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幅“人生地图”,其中,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自己爱人或伴侣的“模样”等。
     
    第二,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模式,学会心理上独立。
     
    1、当遇到痛苦时候,可以自己主动寻求解决途径,一如小X自己来寻求专业的帮助,仅就这点就赢了一半。
     
    2、关系中,可以容纳差异的存在,比如当小X不能容忍对方的控制欲选择离开,不能允许跟父母一样的婚姻,选择离开,这就是不允许有差异,或许这才是题主潜意识里的决断。否则,就是安全的模式了。
     
    3、无论是恋情还是生活,患得患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德不配位”,强烈的心虚和能力不足,导致对结果把控能力偏弱。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手握方向盘,总担心自己下一秒会不会撞树上,相反,如果我们是个赛车手,再窄的道就全然不在话下了一样。
     
    4、暂时的不安全感或不够自信都没有关系,接下来,就要努力让自己更好,同时多肯定鼓励激励自己,增强自信心,这才是王道(建立自信需要过程,慢慢来)。
     
    5、学着自我尊重,正视自己的价值,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正是因为把爱情看得太过重要,才会一旦失去后“天就塌了”,其实,除了爱情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乐趣;也需要意识到除了爱情外,还有亲情和友情,享受爱情,但也不要爱情看成一切。或许,处于被催婚的时候?也该结婚成家了? 可我们先得问一问自己,我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否则,进入关系便会陷入难以掌控的困境......
     
    第三,学会心理成长,感受真实的自我,从爱自己开始。
     
    1、虽然曾经过往的依恋关系让我们缺乏了安全感,但是渐渐成熟后的我们,可以逐渐开始重塑自己的内核,把缺失的爱找回来。比如可以读书,推荐《把自己爱回来》,《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可以参加自我成长心灵课程,可以给自己制订成长清单,爱自己一定要具体兑现并感受到自信有力量哦。
     
    2、切莫再否定自己,主动去发现自己的优点,让自己自信起来。可以列出自己的优点清单,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多肯定和鼓励自己,可以通过自己可行且能做到的每天三件“小确幸”的小事开始做起,让自己逐渐自信起来。
     
    3、学会真实的表达,敢于说NO。或许候患得患失源于我们过于卑微/讨好,关系里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感情的奴隶,要想改变,就得学会拒绝,学会说No, 这样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尊重。必要时,勇于放弃,就像小X的第一段离开,但关键是离开了,也得能够为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这才是我们足够自信的必然。想要沟通和有效地表达,可以参阅《非暴力沟通》一书的交流技巧与话术。
     
    ❤ 这就是“小X咨询室里故事”,身为咨询师我希望每一个有类似困惑的人都能从中收获有益所启发,惟愿每个想步入恋爱或正在恋情中的人,都先学会爱自己,找回自信,再进入关系,那样在关系里,您就能够游刃有余做真实的自己,这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实践中改变。

    当您开始行动之日起,相信就一定会有随心所欲的美好爱情发生,让我们祈愿好运相伴吧!
    互动 2
    点赞 4
    分享

    楼主 : 回复 啾啾丫: 谢谢认可,我们一起加油! 回ta 点赞 0

    啾啾丫 很棒,值得学习!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威尔·莱克特 威尔·莱克特 已发布89个故事
    沉思良久,提笔写就,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小爱的故事(以下故事为多名来访案例改编合写,名字均为化名)。

    小爱和其他的来访有些不同,她是一位举止得体,温柔端庄的中年少女,在来访的填写栏,并未写出明确的来访目的,这也成为我们咨访的开端。

    三两的寒暄之后,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我并未急于打开话题,而是给予温暖的微笑,尽量让她可以放松下来,打开自己。

    又过了一阵,她很郑重地问:
    WILL,你能帮我个忙吗?

    恩。

    你能不能帮我分析下,我的妈妈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虽然有些意外,但我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惊讶,而是让她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说清,原来,自从她弟弟和弟媳有了二胎,她的妈妈就开始和弟媳一起照顾孩子。

    她弟弟由于在外地工作,无法照料家庭,而母亲可能由于每日家务及带娃的辛苦,老人的情绪最近经常会产生严重的起伏,对周边人莫名地发脾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

    我深知,虽然小爱说的是自己的母亲,但她进咨询室的目的,一定不是简单地求助判断,自己的妈妈是否得了抑郁症,更何况,单纯从她提供的信息来判断没来现场之人的情况,既不合理也不科学。

    那你妈妈这样的表现,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小爱很疑惑地看着我,可能她本以为,咨询就是一问一答这样简单,自己并没有任何问题,是自己的妈妈出了问题,家人都不愿意理睬。

    经过几番梳理和澄清,小爱终于发现,可能,问题并不是发生在自己妈妈身上,或者说,不仅是妈妈的情绪出了问题,自己也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可能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妈妈就应该为弟弟带孩子。

    原来小爱出生于一个北方家庭,父系和母系家族普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父亲因为母亲第一胎生的是女儿,对家庭的关心日渐稀少。小爱养成了从小听话懂事的习惯。

    后来家里如获至宝地有了男孩,全家人似乎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连小爱也似乎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的转换的影响,从而倍加努力地学习,为家人分担家务,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秀。

    听着小爱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倔强,坚强的女孩,发愤图强,一边完成自己的学业,一边还要为家分担,尤其还要一起参与到对弟弟的照料之中。

    随着咨访的深入,小爱理解了原生家庭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影响,自己和母亲都成了“重男轻女”的“帮凶”,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可小爱最终还是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方,奔赴遥远的南方发展,并有了自己的家庭。

    持续了一段婚姻并有了自己的“前世小情人”后,她又日益无法忍受丈夫对家庭的冷漠,各种鸡毛蒜皮的摩擦,双方原生家庭的碰撞,一个人丧偶式带娃的艰辛,种种的冲突终于升级,她最终选择了离婚,并一个人带着儿子重新回到了北方的家乡。

    这一幕幕如同影片中的蒙太奇,却是真实而深刻的人生经历,我听着小爱的诉说,让她宣泄内心压抑良久的情绪的同时,也给予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引导。

    让她自己逐渐清晰,有哪些中间信念需要修整,以利后续更加顺畅与洒脱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她已经很优秀了,不是吗?曾经的她,既要担负起自己的学业,又要分担家务,还要一起来为弟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让她看到自身一直以来的闪光点。

    而今,她已经长大,当小爱把内心各种的思绪与抑郁和盘托出后,泪水也终于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我默默地递上了纸巾,让她能够在这样的情绪中,安静地一个人待上一会儿。

    后来,经历过几次的咨询,小爱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内心,一直以来,有一个核心信念,那就是,自己是配不上被爱的。

    随着咨访的深入,我逐渐地可以,更多地看到,小爱心中情绪的自由抒发与流动,多次的咨访,让她慢慢可以相信,原来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一个人。

    谢谢你!

    至今我还犹记得,我和她最后一次咨访时的情景,虽然也有几分不舍,但咨询师所要做的,不就是让来访可以遇到未知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所以,咨访的结束是来访人生新的起点。

    我可以再提个要求吗?

    恩。

    我可以抱你一下吗?

    迟疑了片刻,最终我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小爱的要求。

    我们还是握手吧。

    看着小爱远去的身影,我长舒了一口气,也送上自己深深的祝福。

    也但愿万千女性,都可以更爱自己,因为唯有真正地爱自己,才是得到他人爱的前提。


      互动 0
      点赞 3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杨秋玲(阳光) 杨秋玲(阳光) 已发布123个故事
      【 咨询室故事:面对家长强权控制,怎么办? 】(20211022)

      (本文故事主人公为化名。
      小美:24岁,女性,单身,文员工作)

      “老师,我从小到大都被妈妈各种控制,我快要被逼疯了,怎么办啊?”呜呜呜....... 一踏进咨询室的门,小美便泣不成声了。

      见到小美如此这般的开场,我既有几分心疼,也有十分的好奇,赶紧邀请小美坐下来,请她多说一些想要表达的“被妈妈控制,快要被逼疯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渴望通过故事的细枝末节,更好地去理解到小美被逼“疯了”的情绪背后藏着怎样的“来龙去脉”。

      落座安稳之后,小美用哽咽的语调,开始娓娓道来自己经历的过往......

      小时候,我妈妈习惯了高门大嗓跟我说话,一开口便是一大推的批评、抱怨、指责......那些“恶毒”的话语,超级刺耳,至今记忆犹新,一想起来就会感到浑身发颤、心慌、憋气、胸闷...... 好像这些感觉给我心理留下了阴影,影响到了我的生活 。所以,当我觉察到有点严重的时候,我就来求助心理咨询帮助了。

      小学时,被人欺负了回家跟妈妈讲,我妈妈就来批评我,说:欺负一下没关系,但你可千万不能学坏啊!同时教育灌输给我各种规则,一旦我哪天真的犯错了,我妈妈就来跟我急吼,你怎么能跟谁谁一样学坏呢?!就跟电影上那些教育失足孩子的换面没什么两样。

      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好,严格来讲就是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总是被妈妈抱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你呢?其实,那时候,我心里最想要的是一句来自妈妈鼓励我的话。

      中考不如意,考了个中专,第二年学校有了上高职的机会,其实也就找班主任领取一张表格填写报备一下即可,但是我妈妈知道后使出浑身的蛮劲各种劝说噼里啪啦发疯似的,看我执意不听,妈妈全然不跟我招呼一下,就私下找到老师把我上报的表格要回来,把我空出来的名额给了别人,为了此事我特别恨我妈妈。

      工作后一心想多学点东西,可我妈妈依旧是觉得,我这也不行,那也不看好,各种负面说法,后来再遇到困难时,我就没有任何信心直接放弃了,反正不管我做啥、怎么做都得不到认可。

      后来找了份自己喜欢的兼职,我妈妈觉得不喜欢就硬让我辞职,当我真的辞职后,看我不开心妈妈又来说,那份兼职挺不错的...... 我心里在想说:我做啥都不对,你都有理,那你到底想让我怎么样,你才甘心不管啊 ......

      老师,现在我特别特别想自我独立,不受老妈的控制,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一口气说完,小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上去一脸的茫然......)

      其实,小美来到询室讲述的“故事”,是我们身边好多家庭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互动模式的真实呈现。

      我们的父母大人们,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控制通病”,全都标榜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绑架了家长们自己的想法,结果是让我们的孩子们遭受了本不该有的“心理创伤”,以至于有些孩子在其今后人生成长的路上,饱受个人成长的阻碍,譬如,安全感缺失、胆小、自卑、敏感、人际关系紧张、亲密关系挫败,等等。

      结合小美带来被其妈妈“各种控制”的讲述,从心理学层面总结归纳有如下几方面共性特点:

      1、作为家长,妈妈的控制欲望很强,常常以爱的名义进行绑架,并有其特定的“家长权威方式”,事事处处无条件地控制孩子的一切。

      2、小美感觉从来都没有被妈妈鼓励肯定过,感受到的却是家长特有的攀比方式,各种打压和不满意语言攻击。

      3、作为家长,妈妈可以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做主,家长可以“出尔反尔”,妈妈横竖都常有理,作为孩子必须言听计从,不得违抗。

      4、小美一方面渴望自己独立,另一方面又“习得性无助”地陷入到了被妈妈控制的境地(矛盾,冲突,焦虑,无助......

      5、这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式教育模式的常态呈现。

      借由小美的“故事”带来的话题,在面对父母家长强势控制的情形,作为孩子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应对:

      第一,认知接纳父母家长自身的局限性,认识家长的局限性和不成熟以及控制行为背后的真相。

      1、或许我们从小的养育环境被熏陶成了一个“乖孩子”,一直被妈妈们“掌控”下长大,父母以其自认为最智慧的人生经验来对待孩子,把我们当成小孩子一样来看待。这样的家长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自是有问题的,这就是父母的局限性。

      2、可以读书,像《长不大的父母》一书中就清楚地讲述了,原来父母他们也是被他们自己的父母同样对待下长大成人的,根本不知道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建立自我独立的意识,学着与父母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心理边界。

      1、正是因为父母对任何事情都要加以管控,导致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压抑、痛苦和不满,或许眼下暂时还无力与其对抗,一定程度上会在内心积压许多的愤怒怨恨情绪,当我们感受到“痛”的时候 ,从心理学上看,必须是谁痛苦谁改变,那就必须是我们自己要学着改变,才能有望实现自我的人生独立。

      2、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当我们意识到不想再被父母控制的时候,当自己有了情绪的时候,就要意识到,这情绪是在充当信使为我们报信来的,这情绪的背后是来提醒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了,为自己的人生独立负责,从现在起,以自己的需要为首要的考虑。

      3、父母们可以控制,可以暂时不认可我们的需要及渴望,但至于接受与否取决于我们自己,让家长去控制吧,走我们自己的路。或许,我们真正经济独立起来,总有一天我们的翅膀会硬起来的。

      在《一念之转》这本书里,就讲述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这个世界上,只有老天爷的事,别人/父母的事,自己的事,这三件事中,唯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才是可以自己掌控的!

      第三,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态度,学会适时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1、当父母与我们经常因为“观点/想法”不一致起冲突时,就要学着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哪怕暂时自己还没有能力去离开父母,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可以有自己坚定的态度与表达。

      2、向父母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可以借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可以从使用角度帮助我们,如何去与父母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以及对父母的期待,表达次数多了,父母看到我们坚定的态度了,他们或许就“管控”失灵了。

      3、时常反思自己,自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来与父母的“斗智斗勇与较量”,每当父母想控制我们的时候,可以随时提醒自己:

      (1)我的需求与父母的需求同等重要;
      (2)我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用感觉到内疚;
      (3)家长父母可以向我提要求,但不能威胁我;
      (4)我们既不是父母的财产,也不是他们的仆人;
      (5)他们可以评判/控制/指责等,但是我有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抉择权利。

      上述几方面,如果充分学习了解的话,我们至少从心理上已经知道了如何应对家庭父母们施于控制时,我们应有的“反控制”对策;如果能够掌握并运用自如的话,就相当于我们拥有了与“父母权威控制”抗衡的“武器”。

      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去不断地加以实践和刻意练习,最终才有望固化成我们的生存技能。

      最后,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小美因为难过、伤心、哭诉而来,经过多次探讨之后,带着满心的欢喜离开,去迎接她新的生活了。尽管还是同样得面对自己“控制型”的妈妈,但是,现在的小美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挑战独立做自己的人生课题了。

      是的,当你有自我觉知,想独立成长的那一刻起,做一个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只要你愿意,就一定可以!
      互动 0
      点赞 2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275个故事
      印象很深刻的是位中年女性来访。高知,高管,高颜值。她是因为亲子关系来求助的。

      她第一次就说,找到我是因为年龄相当,很多话估计有共鸣。

      她的儿子正在青春期,本来很上进努力,可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变得暴躁,厌学,对她更是各种发脾气。好像她怎么做都不对。

      她的倾诉很平静,偶尔有眼睛湿润。我却感受到了她内心深深的压抑。

      在我和她工作了三次后,我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了她的阻抗和隔离。她只愿意让我帮她去理解孩子,而从不愿意去触碰她自己的内心。甚至,她根本不愿意提及她自己的感情。

      我说,我感受到了她的“自我保护”,如同一个很难打破的“壳”,将她包裹起来,那里面可能是另一个真实的“她”,或许柔弱,或许有很多故事。如果她不想说故事,表达情绪也可以,如果想聊聊,我会做好倾听者,去看见那个真实的“她”。

      之后的两次咨询,她开始告诉我一些她自己的情感,压力,我知道她依旧非常警惕,非常隔离,但透过她打开的那点光,我看到了她亲子关系真正的问题。她的儿子觉察了母亲和其他男人的亲密,因而暴发。虽然她早已离婚,可对于儿子,她始终未明确告知,儿子只知道爸妈关系不好,吵架,分居。

      她以为儿子慢慢长大了,就知道了。可当青春期的儿子以叛逆的方式来对抗她时,她才知道,孩子一直是希望一家团聚的。

      当她在咨询室意识到儿子真正的问题,那一刻,她突然靠在沙发上,仿佛失去了支撑,卸下了重担般,一言不发。

      我感受到了她的无力感,她不否认。

      她说工作中的女强人形象让她隐藏了太多真实,可多年的习惯了,她已经不可能真正敞开自己了,即使来到咨询室,也是解决现实问题,而不会涉及到她的内心。

      那次临走时,她说,也许以后有机会她会再来,或许只是想找个同龄人,安静的聊聊天。我说我一直在这。

      时隔一月后,她又来了一次,带着久违的平静从容。她说亲子关系改善很多。她这次来是想和我聊聊我眼中的她。

      那一刻,我感到她终于准备好微微拉开内心的大门了。

        互动 0
        点赞 2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心向阳工作室 心向阳工作室 已发布305个故事
        咨询室里小A低着头,面对我的提问,他始终一言不发?询问后,小A说,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不善言辞,我不会组织语言,我不会说,我说不出口,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看着他的手足无措,像个落败的斗鸡,又踌躇着像个无措的孩子,一脸窘迫,搓搓手,涨红的脸。

        你是否和他一样?会对自己有特殊的评价,会对自己贴标签,甚至会对自己有很多负面的评价。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我不会表达,我无法张口在众人面前说话。”
        “我是一个天生就胖的人,喝口水都会长肉,我今生是瘦不下来了。”
        “我是一个内心充满负能量的人,跟着我一起的人都会死气沉沉。”
        “我天生就胆小,那种出头露脸的场合不适合我,我不属于哪个舞台。”

        也许,你觉得这没有什么?这不过是大家最自己的自知之明,大家对自我的评价而已,搞不好,还是大家对清晰的自我认知呢?怎么可以称之为负面评价呢?

        好的,我同意你的观点。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下贴标签。

        贴标签效应 ,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

        可是,在我们的成长之初,是谁告诉你了这些呢?

        你不会天生生下来,就知道自己不行,知道自己不善言谈,知道自己不会表达,更不会生下来,就对自己的身材和长相,下结论性意见评价。

        我长的不好看,我天生就胖,这就是后天我们听到他人的评价,于是认同了他们,内化成为自己的。我们也把这个标签深深的记在自己的心理,每天重复对自己说。

        你啊,你天生就到胆小,你不善于语言表达,你就是一个内向的人。

        你真丑,真胖,没错,你没救了。

        现在你还会觉得这种评价和认同没有错吗?还会觉得这个否定性的评价是我们的自知之明吗?

        如果你还保持你的观点,我也尊重你。毕竟我认为的负面性评价,这个负面就来源于我自己的评价系统,我将它定义为负面,有的人定义为中性,更有的人定义为正面。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现在非常火的一名女演员。
        辣目洋子。
        她从没否定过自己,如果她每天在否定自己的长相,吐槽自己的肥胖的身材,她还会坚定的想成为一名演员吗?

        很多人都定义她的长相和身材,当然说法也很毒辣,如果她从小听见了这种评价和标签,并把它们当成是真的,内化成为自己的,那今天可能就没有了辣目洋子,没有这份"仅此一个"。

        她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自我评价,而不是负面评价。

        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辣目洋子说到:
        "我的自信首先是自洽,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相处融洽;不管是脸大也好,腿粗也好,我都觉得独一无二。"

        是的,自洽。

        这个女孩,并没有拿别人对她的评价,取为己用。

        说回,咨询室里小A,他的表达清晰流畅,观点鲜明,甚至说出了层次鲜明的3个论点。但是每次的结尾都会给自己加上一句,我不会语言表达,我说不好,我不会说。

        我把自己听到的反馈,做了正向的回应,毕竟他的回复逻辑论点太过清晰,我不得不诚实的表达,他真的与他自我的评价,不是特别相符。

        听完我的反馈,他却推辞,不是的,我真的不会说。你说的我思路清晰,其实是因为我在脑子里过过好几遍,才说出口的。我真的不会表达,我真的不会说,我太内向了,我说不出口。

        又是一连串的否定,前30分钟的咨询时间,至少20分钟他都在对自己说否定的总结性评价,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我打断他持续的叙述,邀请他参与一个环节。

        我说现在想邀请你想象一下,你旁边有一个和你一样大的男孩,你对着他说以下这些话:"你真是一个不会表达的人,你真的太不会说话了,你太内向了,你从小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你从小就嘴笨,你真的不适合说话,你还是闭嘴吧!"

        说罢,我问小A,你觉得这个男孩听完你刚刚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他说,他一定很伤心,很难过,心理堵堵的,因为这样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我说是的,没错,这样真的会感受到一些受伤。

        那如果,以上的这些话,是你每天都重复对自己说的呢?

        小A愣在哪里,先是惊厄,后是恍然大悟......

        这是我咨询室故事,如果你看到有不同的建议,欢迎留言探讨。相互指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互动 1
          点赞 2
          分享

          书喵🐻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维尼.熊 维尼.熊 已发布280个故事
          接过一次电话咨询,对方的声音焦躁并有点攻击性“你要是专业的,就告诉我3岁的孩子到底能不能理解什么是孝顺”,还说问过很多咨询师,他不想听套话。

          感触他的情绪,我慢慢的与他展开对话,请他可否就这个问题先谈谈自己的想法。随着我的适当时机的提问,他陆续诉说让我知道了他的故事:3岁前与爸妈分离到了奶奶家生活,10岁又回到爸妈家,总是和家里人不能完全亲热起来。经常闹情绪,妈妈说他没长大,可是今年24岁已经长大,哥哥姐姐说他不孝顺,他觉得我就是3岁前才享受了爱,那时候我就需要记得并学会孝顺么?

          看得出来,家人对他很包容,而他心里也是有爱又有莫名的怨的。我们逐渐聊到他的生活经历,知道他最近生病做了一次大手术,爸妈和哥姐照顾他,他也很感动,但是又想自己小时候被送走的事还是无法释怀。

          我请他暂时放下这个困顿,能否谈谈和家人相处的愉快时光。慢慢的他的声音了有了愉快的情绪,也说了父母对他的包容,这次生病感触到的亲情。

          我其实知道,他心里终究是有难以放下的心结,如果说自己错了,那么这些年的作算什么呢?所以,话题慢慢返回最初的问题。我问他执着于这个问题真的开心么?如果放心会不会不好点?如果放不下,可否转变想法,正视他和家庭间的关系确实出现过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一时间没有最后的答案,就暂时搁置在那里可好?然后开启新的关系相处模式,也不用管未来会不会有答案。

          最后,他自己说这么多次的咨询,今天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会接受写个建议的。

          我这次咨询特别受益于黄启团老师的《一念之转》,推荐大家听一听。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妍琰 妍琰 已发布14个故事
            【小A的故事】(第一篇)
            ——「为何婚前婚后变了个人」

            (以下故事经过改编,&名字为化名)

            这是一个约得很急的来访者,急到希望一个小时之后就开始咨询。

            当助理跟我确定时间的时候,我对来访者充满了好奇。

            我们不在一个城市,因此这是一场线上咨询。

            ————————

            来访者说,可以称呼他为小A。
            小A是位男性。

            当我好奇他是什么原因约得这么急时,小A好像很谨慎,说“自己遇到了一个一直没有解决但是又想解决的问题”。

            我其实已经从助理那里得知小A是因为情感困扰而来的。

            我还是问小A,我跟他说:
            “这个问题看上去已经困扰你有一段时间了,那我还蛮想知道的是,是什么让你选择今天来咨询,而不是昨天或者明天呢?”

            小A似乎下定了决定,他说:“是的,是有特别的原因的。我想,我还是从头到尾跟你说一下吧!”。

            【当来访者下定决心来做心理咨询,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当真正踏进咨询室开始倾诉,这背后更可能会有很多纠结。】

            ————————

            小A开始说了,说得很仔细,很有条理,看上去是事先特意准备过的。

            我从小A的讲述中,知道了他和老婆的故事。

            小A前面年初和女友相识,3个月后发现女友怀孕了。然后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让小A和女友,在相识5个月后就结婚了。

            小A说,在刚刚认识的时候,他好喜欢女友的快乐、善良和美好。

            而他和小A之所以如此快速地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彼此非常相像:不管是家庭情况,还是其它。

            ————————

            小A和女友对父母的感觉都很相似:感觉自己被忽视、不被关心和爱护,父母常年缺位,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经常争吵。

            小A和女友,分别就这样子长大了。

            当小A遇到女友后,他感受到了美好和被关心。他想吃的东西,女友会记得帮他做;他有哪里不舒服的地方,女友会细心地照顾他。

            ————————

            孩子出生了。

            不断地冲突和争吵在孩子出生后越演越烈。

            ————————

            小A说,老婆似乎换了一个人。

            他之前感受到的老婆的温柔体贴,变成了“作天作地”,尤其是月子里面,他因为老婆的“作”还大吵了一架;

            他说老婆原本把他放在心上的,但是后面给予他的关心越来越少;

            他说他上班很累压力很大,回家后也会做家务,但是永远都达不到老婆满意的程度。

            ————————

            小A之后还说了很多很多,包括冷战了两个月,中间分分合合:不在一起的时候会非常想念,但是在一起了又开始吵架。

            直到今天,小A突然发现老婆身边出现了新的男性,就非常着急地来进行咨询。

            小A觉得很痛苦。
            他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一开始那么好的女友,结婚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为什么他们在一起就争吵,分开后又极度想念;他到底爱不爱他老婆,接下去他到底要如何做。

            ————————

            小A看上去是如此迫切地想了解自己,以至于他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约了两天后的第二次咨询,以及之后的一周两次的频率。

            ————————

            在和小A的咨询中,会发现:
            由于童年父爱母爱的缺失,小A和女友在刚刚认识的时候,对彼此都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期待,期待对方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父母”的形象: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把自己放在心上;

            【这个时候,小A和女友在潜意识中,都非常知道对方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会主动做出很多“让对方感觉到温暖和被关心”的事情;彼此都会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人!】

            也就是,【在恋爱初期,他们彼此为彼此的“完美父母”。】

            ————————

            【成功吸引到对方后,在婚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和进入了柴米油盐后,双方从“成为对方的完美父母”变为“期待对方是自己的完美父母”;】

            于是,之前的包容变成了挑剔、指责、“作”、争执,两人再次开始在婚姻中体验到不被理解、被忽视和安全感的缺失。

            于是,于小A来说,体会到的是婚前和婚后的不一致;
            而于老婆而言,我相信,她的体验,也是如此的。

            ————————

            当小A对自己多了解一些后,就似乎会释然那么一些些,似乎就不用那么用力地去寻求这一个看上去很难解的答案。

            而对于小A想了解的他和老婆分分合合的模式背后的原因,今天的篇幅已经有点长了,或许,我们在明天的故事中继续:)

            明天见。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非常懂 非常懂 已发布4个故事
              记得那是刚学完沙盘游戏疗法的课程,刚好附近小学有个给学生做公益咨询的机会,我就勇敢的报名了,就当给自己争取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

              后来了解到,那名需要做心理咨询的学生挺特别的。那个女孩已经上五年级,在学校除了会跟对她比较好的同桌偶尔说几句话,其他老师和同学从来没有听到她说过话。

              我还联系了她的爸爸,了解到她是从上幼儿园起就这样的,那时候她只跟比较关心她的生活老师偶尔说话。她的爸爸把她的问题归结为性格太内向,因为她在家里表现完全正常,什么都会说,就是一到学校就什么也不说了。。之前也有做过一段时间咨询,始终也没有什么效果。

              掌握到这些资料,我有些忐忑起来,意识到对于我这个新手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给自己揽了一个多么大的挑战!……事已至此,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果然,第一次咨询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沙盘室里,女孩低着头,目光呆滞,毫无表情。我引导她去拿沙具,她就很机械的随便拿了几个小玩偶放在沙盘里,还不到五分钟就摆放完了,然后就站在旁边不动了……我试着问她摆放的人物中最喜欢哪个?得到的是她面无表情的沉默……后面我又试着问了一些问题,但无论问什么,她都保持同样的姿态……我感觉自己像黔驴技穷一样,好不容易才熬到咨询时间结束,把她送出咨询室。

              等到第二次咨询时,依然是同样的情况,只是我调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想方设法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解读她摆放的沙具,甚至恳求她跟我说句话。。她却依然自始至终的站在旁边保持沉默……

              经历了两次挫败后,我真不知道后面该怎么继续下去了,只好去请教督导老师。老师的提点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你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让她开口说话呢?是无法接纳她的沉默,还是无法接纳自己会失败的结果呢?”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我急于为了达到咨询目标,竟然连最基本的接纳和共情都抛到脑后了……

              从第三次开始,我放松了自己的心态,感受到了她在陌生的我面前的拘谨和恐惧,用温和的微笑和赞赏代替喋喋不休的话语,真正用心去感受她的情绪变化,慢慢引导她用沙具表现内心的故事。后来她也开始放松下来,眼睛有了亮光,偶尔嘴角还会有一丝笑意,只是笑的时候总要捂住嘴巴。

              又做了两三次,能够明显看出她很愿意跟我一起玩沙盘了,我问她问题时,她也会用手指给我看了,尽管依然会捂住嘴笑。再后来,我解读不明白她的意思时,她甚至愿意用画画和写字的方式跟我交流一些问题了。

              但是由于学校课程安排原因,她的咨询只能在学期末停止了。尽管到最后我也没能听到她跟我说一句话,但我想,我已经尽到了我所能做到的最好。作为一名咨询师,也只能是用心去陪伴来访者走一程而已,至少,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有别样的温暖。有时候,我也会想,是我的真诚温暖了她,还是她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成全了我……不管怎么样,希望她能好起来,勇敢的去面对自己后面的人生。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心理咨询师手记 ♥心理咨询师手记 已发布116个故事
                《被严重的饱受虐待的童年创伤给吞噬的人生》

                我的一位来访起初是担心自己是否抑郁来到我的面前的,来访初次和我在微信上的问询时,我感受到来访是一个很暖的人,而且很能看到别人付出和不易,可是在我们正式进入初次评估的沟通中我发现了来访的隔离,绝对的理智化,这是来访给到我呈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内在冲突,为什么具备很好共情的人,却在关系中或者沟通中会出现冷漠和隔离呢,通过反移情也再现了来访在真实人际关系中似乎也是这样的模式,来访内在其实有很多对人美好的憧憬和理解,可是却用冷漠和敌意防御起来了,并且形成了很严苛的超我,很可能在童年时期那些对人的美好憧憬被现实的经历给打击了,破灭了,那么来访身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经过几次的精神分析动力学的探索性治疗沟通,发现在来访的早期曾经经历过很严重的家庭虐待(生父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的兄弟打死,后母亲为了生存带着姐姐改嫁给了继父,那时候父亲去世1年多,但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母亲不得已只能带着他们姐弟改嫁,自己和母亲受尽了继父以及继父全家都脸色和凌辱,甚至也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家庭问题遭遇过同学的霸凌和拒绝,但为了生存为了不让家庭矛盾激化,母亲还让来访一直忍着,不可以有任何的反抗和情绪,包括在面对校园霸凌的事件中也让来访忍着,不许还手,不许报复.....时间久了,来访沉积下来的这些愤怒和压抑都去哪里了呢,最后都变成了他对人的防御和敌意,以及他现实人际关系的隔离和敌意。

                来访跟我说他对自己特别的“狠”和“苛刻”,现在的确也很优秀(某企业的高管),而且总是要求自己必须优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为什么明明是好心但自己表达出来的却总是让人感觉到攻击和敌意?很多时候别人对自己并没有敌意,但是自己总是会不自觉的发动攻击,得罪了对方!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破裂和事业瓶颈,自己的内心冲突很大,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这样很难受很痛苦,包括结了两次婚,但却无法付出爱和不知道如何表达爱....

                接下来,我在陪伴来访探索他的原生家庭、个人成长史(学业+事业)、情感婚姻史时,我通过移情和反移情,帮助来访去释义了他当时怎么了,他的那些隔离和防御,以及敌意是从哪里来的,他是如何形成了现在这么严苛的超我的,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的自己....

                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刚开始来访其实是很犹豫和缓慢的,很难真实全面的向我表达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很多最原始的创伤和情绪他也无法用言语来架构和表达,来访曾经告诉我“和我说话,他总会习惯性的斟酌,会考虑这句话是否合适,应不应该,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甚至担心他的经历太惨痛,害怕我会承接不住.....”

                来访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惜字如金”,我通过移情和反移情也能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各种张力和动力,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者停止我们的咨询,一方面我会主动温柔的告诉他我看到的他现在正在想的那些内容和担忧的问题(帮助他用言语来架构和表达他当时的感受),以及他内心的张力;一方面我会温柔而坚定的让他明白我可以承接的住,鼓励他往前探索....

                后面的探索极其顺畅,来访和我十分的默契,甚至很快的能从我身上习得如何去表达和架构那些原始的创伤和不能言语的情绪,很快的打开了自己,这点我非常的欣慰,整个过程其实是蛮有挑战和极其艰难的,但也是对于这种挑战的好奇让我勇敢和笃定的做到了,我很欣慰来访可以对我袒露心扉!

                但后续的治疗中,我相信来访一定还会有“反复”,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阻抗”或者“反复”,又回到之前的防御和敌意,隔离,绝对理智化的模式,但对于这些也是我所期待和好奇的,因为只有让他把他所有的真实全部呈现在我眼前,我们才能够找到疗愈他的机会,这些“阻抗”和“反复”后面的动力都是我们去治愈这些来访的良好机会和动力,对于接下里的咨询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今天就先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能通过我的咨询的故事能启发到大家,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也期待大家的咨询故事分享!
                互动 0
                点赞 1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strawberry strawberry 已发布346个故事
                曾经接过一个来访者,是位母亲,她说她读高中的女儿跟另一位女生来往频繁,一开始以为就是学姐学妹关系比较好,最多也就是聊聊学习和玩乐。

                有一次经不住好奇,偷看了女儿手机,当看到两人的聊天信息,她才知道自己对女儿了解太少了,她女儿跟她学姐居然是情侣关系,她跟我说她能接受女儿这种性取向,但是她担心高二的女儿会因为这段感情而让学业退步,因为女儿的学姐已经高三,考试后去别的学校,当两个人异地,那久了自然就会变心,如果分手了,那读高二的女儿如果受影响了,那就考不到好的学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身为母亲的我,多少能了解到她内心那种焦虑和担忧,虽然她说自己很看得开,能接受女儿这种性取向,但是从各种表现中,我发觉她并不像她自己说的那么不在意,甚至很焦虑,她知道自己就算阻止了,女儿反而会反抗得更厉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恋爱双方稳固的关系当中出现负面干扰时,这段关系非但不会被破坏, 反而会更加牢固,其中出现的负面干扰越大,
                这段关系就会越趋于稳定,这个现象在社会中是很普遍的。

                她说她知道不能阻止这段感情,她从女儿跟她学姐的聊天记录看到,女儿跟她的学姐说,:“我妈就是害怕阻止我们我会做傻事,所以才接受我们这段感情的,如果我妈妈不接受,我大不了离家出走。”正是看到这段聊天记录,她才更让自己不能去阻止,她害怕失去孩子,接受更多是一种妥协。

                她咨询的时间算频繁,在第一次咨询后,我们约好下次时间,但是在中途的时候她说她等不到下次约好的时间,能清楚感受到她的焦虑,我们就提前了咨询。

                在第二次咨询中,她说女儿为了这段感情,在开支上花销越来越大,她说她想从开支上去限制孩子,这句话一出,我知道她是想通过一些方法去控制孩子,对于女儿的选择还是有很多想法的。后来我先疏解她的情绪和开导她,也让她知道,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不然反而出现反效果,她承认是自己有些急了。

                在第三次咨询中,我让她真正接纳孩子的性取向,缓解自己所承受的焦虑,试着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偶尔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愿意更主动的与她交流和倾诉。

                她说可以给孩子时间,她也尽量去照顾好女儿的情绪,给彼此一个冷静期,其实这个冷静期更多是给她自己。

                后来她没再来咨询了,我也无法继续得知她们的状况,不再咨询或许也说明是和平相处的模式吧!
                  互动 2
                  点赞 1
                  分享

                  周雯芳 看了你描述的整个过程,也许你很好地缓解了这个妈妈的焦虑,所以她暂时没再来找你了。然后关于这个女生的取向,我觉得还不好下定论,因为要弄清楚她对男生的态度才能判断。然后跟她关系很好的学姐也许只是跟她能互相理解和支持,所以她才格外看重这段关系,如果她能跟很多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注意力自然就不会只放在一个人身上了。至于她妈妈,也需要多了解她,了解她的喜好,了解她的需求,这些你也都提到了。 回ta 点赞 2

                  楼主 : 回复 周雯芳: 🌹所以需要时间,不急着去改变现状 回ta 点赞 0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275个故事
                  一位单身妈妈的焦虑

                  王女士走进咨询室时,带着很温暖的微笑,谈吐大方,有理有节,我甚至感到了和她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她来求助的原因是她感觉自己太焦虑了,以至于对上小学的儿子不知道该严格一点还是该宽松一点。

                  🌷收集资料表里,显示她是单身。我问起,她说,离了。我问,什么原因呢?她笑着说,“他出轨”,然后她立刻转移了话题。

                  看的出来她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但我明显感觉到,这个事件不仅对她是个创伤事件,很有可能也是她来访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次咨询,王女士反馈说和儿子相处相对融洽一点了。我那刻突然感觉到,她可能就是来找一位比她年龄稍大的咨询师,来寻求教育孩子的经验的。因为她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我说出了感受。王女士这次没有笑,而是垂下了眼睑。

                  🌷破防的那一刻,完全是另一个人。

                  王女士在终于谈起她的婚姻时,成了一个完全的爆发状态。原来,她前夫是在她怀孕期间出轨的,她选择了决绝的离婚,并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直到今天,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父亲。

                  那一个小时,一个充满怨恨的女人终于发泄出来了。

                  🌷另一次咨询中,我突然问她,“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洁癖的习惯”?她愕然,问“你怎么知道”?

                  我解释那是因为创伤,让她对婚姻和亲密关系形成了洁癖。而后又延伸到了生活中。

                  她又一次流泪了。她说是的。多年来有不少的追求者或者别人介绍的对象,但是,她内心对感情绝对忠诚的要求,让她一次次的错失。

                  🌷一次我问她,她的儿子对于她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看法?

                  她说,孩子从小就说,妈妈怎么办都好。
                  又一次泪目。

                  在我给她讲了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后,她说,她要去学。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她自己。

                  🌷🌷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275个故事
                    不能完成分离的男孩

                    咨询室沙发上并肩而坐的母子两人,儿子17岁,180的个子,却感觉像个小孩子,始终略微比妈妈坐的靠后一点。

                    这已是第二次咨询。
                    咨询师大概了解到孩子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男孩最近由于恐怖症出现了极度的惧怕,根本不敢离开母亲。

                    母亲带儿子来,是想解决孩子的恐怖症。
                    在叙述了这一周来放松训练的效果,并讲述了孩子一周来的问题后,妈妈停止了诉说。

                    咨询师对孩子说“你的情况我大概了解了。今天我想先单独给你谈谈,让妈妈在休息室等你一会,好吗?”。
                    一直没有说话的孩子突然情绪紧张了起来。

                    妈妈站起身,孩子突然叫妈妈,并表现出了不愿意的表情。
                    咨询师解释到“休息室就在隔壁”
                    妈妈则对孩子说“没事,妈妈在咨询室门口等你”
                    孩子犹豫了一会,嘱咐妈妈“就在门口”。

                    在妈妈推门出去的一瞬,咨询师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真正的恐惧。
                    那是孩子非常害怕的时候,唯一能感到安全的存在,就是妈妈。
                    这是孩子退行的典型表现。

                    在和孩子交谈的20分钟里,咨询师安抚孩子情绪,共情孩子的恐惧,观察到孩子目前不能完成和妈妈的分离。

                    同时,咨询师也看到,门口妈妈的影子透过灯光折射进咨询室,那个影子开回踱步,显示出了妈妈的分离焦虑。

                    结束了同孩子的单独咨询,咨询师请妈妈进入咨询室,询问孩子和妈妈的感受,并讲明从下次咨询开始,就是对孩子的单独咨询。

                    在接下来一周后的咨询时间。咨询师预设着可能会碰到的情况,或许孩子不能一个人完成咨询,或许妈妈不敢放下孩子,或许…

                    结果,咨询师发现,如同上次一样,孩子在咨询室,妈妈在门口。不过,咨询师也看到了,孩子终于可以在咨询室稍微缓解一点点紧张情绪,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慢慢放松了下来。

                    大概六次咨询之后,妈妈终于不再站在门口,而是可以比较安心的坐在了休息室。

                    这个孩子的分离焦虑并没有完全缓解,咨询师也看到了孩子恐怖症背后更多的问题。

                    但是,一点点的进步随着妈妈和儿子距离的拉开而显现。

                    咨询还在继续,期待更多的收获。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怡名 怡名 已发布235个故事
                      焦虑的妈妈
                      (为保护隐私,已做处理)
                      来访女性,42岁,看上去精明干练。
                      可到了咨询室,开口没说两句话,已经泣不成声。
                      (收集资料部分略过)
                      断断续续才得知,上初三的女儿不起床,整天昏昏沉沉,还在女儿手臂上看到很多小刀划痕。
                      女儿已经有5天没去上学了。
                      距离中考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不知女儿怎么办?
                      咨询师问:带孩子去医院看过吗?
                      答:抑郁状态。
                      问:孩子愿意出门吗?
                      答:拒绝。
                      来访问咨询师:老师,您能上门给孩子做咨询吗?求求您了!
                      “你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她不同意”。
                      咨询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谁遇到这事都很难面对,也会很焦虑。
                      但孩子暂时不想做咨询,也不能强迫她。
                      我现在是你的咨询师,我不会为你的女儿做咨询。
                      将来孩子愿意做咨询,也要找其他咨询师。
                      我们现在可以讨论一下,你来咨询,有什么目标?想达到什么效果?
                      来访:我就想让孩子上学。
                      咨询师:孩子上学需要孩子的意愿,我们现在暂时只能等。
                      而如何面对现在的境况,调整好,给孩子有效的陪伴才是我们可以做的。
                      来访深深点点头,眼泪也暂时止住了。
                      来访:我失眠了好几天,心慌,不知道怎么办?
                      一想到孩子,我就着急。
                      咨询师:那你都想到了什么呢?
                      来访:中考多重要啊!上不了高中出路在哪儿?
                      她还能恢复健康吗?
                      咨询师:平时谁管孩子的学习北京多?孩子成绩如何?
                      你们对孩子要求高吗?
                      来访:平时都是我管她的学习,她特别懂事,听话。学习也特别好,所在学校是重点。这学期考试过后,年级成立了重点班,全年级排名前30的同学进这个重点班,她从原来班考进了重点班。
                      咨询师:从什么时候感觉孩子情绪开始低落了?
                      来访:孩子原来在班里总是前三名,进了重点班之后,因为都是尖子生,总在班里排20多名。
                      最近她说重点班采取成绩淘汰制,班里成绩倒数的三个同学会回原来班级。
                      您这么一说,是不是就因为这个呀?
                      咨询师:孩子与你们倾诉过吗?
                      来访:说过,我总对她说,没事,你没问题,一定行。妈妈那时就是那样拼过来的。
                      咨询师:孩子在学校有压力,家长再没有完全理解,可能不知如何面对现在的局面,暂时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来访:老师,可以我担心啊!她万一参加不了中考怎么办呀?我能做什么呀?给她请家教?
                      咨询师:对孩子暂时什么都不要做,就多陪陪孩子。
                      如果孩子愿意,带她出去散散心,跑跑步,玩玩就行。
                      来访:真的行吗?
                      我的焦虑怎么办?
                      咨询师:你想的那些不是还没发生吗?先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

                      一周后。
                      来访:太感谢老师啦!
                      这周我慢慢调整,不那么焦虑,多陪她,有时下楼带她跑会步,她看我不那么急躁了,我告诉她是咨询的结果。
                      问她愿不愿意试试?
                      她也愿意去咨询了,咨询过后孩子的状态真的感觉好了很多。
                      咨询师:我们现在是不是还需要更稳定,做好孩子的陪伴,能支持到孩子而不是给孩子压力?
                      来访:是是,我愿意先改变我自己……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Ra Ra 已发布14个故事
                      在立愿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之前,我也曾是一个心理上需要被特别看护的孩子。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奇妙,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坐在来访者面前与他们打开心界交流,畅谈,甚至协助他们走出思绪的迷宫。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名17岁的少女,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是线上交流的形式。

                      对她的初始印象就是一张触目惊心的割腕照还有她叫“嗯”的昵称。小姑娘彬彬有礼,她明确地告诉我在这次交谈前,才实施了一次自杀,而且迄今不止一次伤害自己。我问她:你疼吗?“当时确实疼,可是疼过以后好舒服啊,有一次我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特别轻松的地方,可是医生一直在喊我,然后就从ICU病房醒了…”

                      小姑娘在第一次的来访时,多次重复了同学们对她的嘲笑和排斥,经过询问,她告诉我平时有一两名好友可以诉诉苦,我不禁把问题带到了另一个方向:“那你的父母呢?他们对你的情况怎么看?”

                      孩子的回复又一次让我体会到她的无力:“妈妈每次回来都告诉我,外面的人怎么看我”
                      “那你父母是怎么看你的?”
                      “他们让我不要这样,让我不要动不动就自杀,他们觉得面子上很难看”
                      “你对他们的这种反应,是什么感觉”
                      “我不知道”
                      在这里我用解译情感的技术“也许这时候的你对父母不能理解你,很痛心,甚至有一点恨呢?”
                      “我不知道,我觉得他们养大我很不容易,虽然他们对弟弟更好…”
                      几段对话间,我读出了小姑娘对家人的复杂情绪,有爱有恨。当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孩子强烈要求住院时,父母不同意,她没有恨吗?自杀了多次躺在血泊中醒来时,父母没有关怀反而冷言冷语时,她不恨吗?那种恨是内心的痛衍生出来的,所以她一次次让自己痛,提醒着自己对父母的“恨”却嘴上始终不承认,因为父母养育了她。

                      她的自我能量太弱了。了解到姑娘平时很爱看书,我推荐了几本心理学书籍,被婉拒了,当然我没有追踪这个话题。最近一次,我对姑娘说“你这么痛苦,是做了什么让你在痛苦中坚持下来的呢?”

                      “我就想熬下来,等到自己工作了,挣钱了,我去吃抗抑郁的药”“我每天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也会把发病时的状态写下来”

                      这时候,我积极鼓舞她,承认她是可以有力量的。,虽然未来如何,我看不到那么远,但我知道,对抗抑郁,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咨询室里的故事也会被更多的来访者谱写。只要心内有爱,就有希望。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275个故事
                        听助理说,来访者夫妻点名要一位中年咨询师,最好孩子上中学的。于是,我是备选之一。

                        听到这个信息,我内心的第一句话是“哎,又是一例青少年家庭关系案例”,这已是本月第三例相似案例了。

                        🍀这对夫妻走进咨询室,紧挨着坐在长沙发上,扑面而来的是比较典型的焦虑情绪。

                        父亲开口说话,母亲则一直沉默。

                        原来,他们在重点高中重点班上高一的儿子,由于和英语老师起了冲突,被老师一周罚站到窗外,之后多次以作业问题为由训斥,使得孩子自尊严重受损,开始了厌学,前几天竟然网购了刀具,扬言要杀死英语老师。

                        他们及时采取措施,孩子在学校心理老师安抚下,情绪好转。

                        但是,夫妻俩自从孩子出现言语厌学开始,到现在大约两个月时间,几乎没睡过好觉,天天处在紧张害怕中。

                        这就是他们来此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的咨询,我和夫妻俩共同回顾了他们刚开始对待孩子的态度,让他们看到他们没有及时支持到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而是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导致孩子无人理解的痛苦。

                        还没到第二次咨询时间,那个父亲就打来电话,说当他们告诉孩子“你没有错,是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对”时,孩子大声痛哭,他们一家三口抱头痛哭,感觉几个月来的压抑和恐惧,在那一刻终于放开了。

                        🍀接下来几次工作,母亲一般都在门口等着,父亲一个人在咨询室。

                        我看到了这个父亲从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高目标高要求。当我问起他的父亲是否当年也是这么要求他的?这个父亲一下子说了半个小时,关于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

                        原来,他虽然对父亲当年的残酷教育由衷恐惧,却认为他们家族能有今日成就,就是父亲的功劳。所以,他虽然不会对儿子动手,却把高要求作为了日常言语,从小灌输给了孩子。

                        这也使得孩子在经受挫折时,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而被父亲认为是孩子没有承受困难的能力。

                        而顺从的母亲从来不敢违逆丈夫,孩子同时失去了母亲的庇佑。

                        🍀再之后的工作中,我引导这位父亲看到,他对于老师,主任,校长包括官员的态度,其实都隐隐包含着对父亲的敬畏!

                        这也是他始终不敢到学校给孩子“出头”,去和老师当面沟通的原因之一。

                        🍀某次夜里,电话突响,这位父亲打来求助电话。说是已经上学一段时间的孩子,下晚自习后突然崩溃,又开始说狠话,不上学,然后一个人出门,坚决不让父母跟着,他们夫妻已经吓坏了。

                        我安抚了夫妻俩的情绪,建议和孩子还比较好沟通的母亲下楼去找孩子。给孩子发信息,告知孩子父母的担心,告知孩子爸爸妈妈一直支持孩子,然后找到孩子后,别急着问原因,一定陪着孩子。

                        那晚,我也很紧张。

                        直到12点左右,那个父亲发来信息,说按照我的建议,母亲已经和孩子返回家里,并知道了原因,不是什么大事,孩子表示他可以解决。

                        他们觉得夜里打扰我极度抱歉,我说那一刻我只是作为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家长,我也很担心。

                        🍀随着咨询的深入,夫妻俩在我的建议下开始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阶段性的结束了咨询。

                        我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也明白那对夫妻尤其是那个父亲的觉醒觉察还需要很多时间,但我很欣慰,因为曾经作为父母的我们,都不懂心理学,谁不是凭借自己的成长经验来教育孩子呢?但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开始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开始知道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了!

                        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收获,更是我们这一代中年人的成长!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王小女 王小女 已发布60个故事
                        《从沙盘游戏看善解人意背后的不安全感》

                        我代理了一个贫困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至今已经8年了。今年参加高考。

                        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因病去世了。妈妈改嫁很远。她是跟着爷爷奶奶一块儿生活的。小学时候,她姑姑在县城做小生意,把她接到县城上学了。

                        当时妇联发起的代理妈妈活动。我和孩子有机会结缘了。

                        每一次接她到家里来,她就特别的懂事、嘴甜、有眼色,帮忙做家务。看起来,特别活泼可爱的样子。特别善解人意,说话问候都特别暖人心,特别招人喜欢。

                        可是,有几次,晚上留她在家里和我一块儿睡觉。结果到了后半夜,她总是在梦中哭泣,特别惊恐害怕的样子。

                        孩子学习非常努力,早上很早起床,晚上很晚不睡。刚上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优秀,还做了班长。

                        可是,高二开始,成绩开始下降了。我知道她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给她做心理疏导,她表现的都很明白,也很配合,也表示没有压力了。

                        高三下学期开学不久,孩子给我打电话,哭的特别特别伤心,因为考试成绩下降太多,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了。

                        我接她出来,一起吃完饭以后,决定给她做个沙盘体验。(按心理咨询的常规设置,我其实不方便给她做的。但是,她自己不愿意找其我介绍的其他老师。跟她聊天,她说的表现的总是特别懂事明理,好像一直都是在迎合着,讨好着的样子。)

                        跟她讲明了沙盘玩法之后,她看起来非常好奇、也非常开心的在沙具架上仔细的观察着。好久好久之后,她拿了两棵树,在沙盘上划出一条河,树分在了河的两岸。

                        再然后,是一个读书的孩子,坐在河左侧的树下你。再然后,拿了几个小鸭子在旁边。然后,就说已经好了。

                        当时,我的心情就特别难受。整个画面看上去,孤单独而又凄凉的感觉。

                        她说,这是她想象中的一个人学习的场景。

                        我让她再试着把画面变一下,可以再增加一些东西,让沙盘上的画面看起来丰富一些。

                        然后,她拿了八个人物,有男有女,其中有一个坐轮椅的老人。她拿在手里反复掂量了好久,摆上了。老人在河的右侧。其他人在河的左侧,零零散散的。

                        然而,最让我内心震撼的是:八个人物,全部都是背靠背的摆放着,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脸。

                        我让她讲一讲画面的意象。她说:觉得人多,热闹,好玩。

                        我问她为什么老爷爷在河那边呢?她说在等大家回家。
                        我又问,怎么看起来大家都看不到对方的脸呢?她迟疑了。怯生生的问我:“需要再摆一下吗?”

                        她重新摆放了。好久好久,她把人物摆成了两个围起来的圈圈,老爷爷也被拿到圈圈中间了。

                        摆完之后,她泪流满面。我搂住了她的肩膀。她扑进了我的怀里,放声大哭,哭了很久很久……

                        孩子那一次的沙盘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也深深的自责。

                        认识她这八年多时间里,从她和我讲的,以及和TM在一起吃饭可以感觉到,她的姑姑、姑父对她特别关爱,甚至宠爱。她还有一个同龄的表姐,还有一个小几岁的表弟,关系也都很和谐的样子。平时,带她出去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吃饭或者游玩,她也是很开心很懂事自自然然的样子。大家都很喜欢她。

                        所以,我们都一直以为她真的是一个活泼开朗、大方懂事、善解人意的女孩子呢。却没有想到沙盘上呈现出来的她内心如此孤独、孤单,没有安全感,没有融入感。她的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甚至活泼开朗都是她习惯性的自我要求吗?

                        其实,从她小时候和我一起睡觉时,总是半夜做梦哭醒我都应该觉察到的。只是,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心理学。后来她大了,也没再一起睡过觉了,我居然都忘记忽视了这个情况。

                        以后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会尽力而为的。

                        我今天主要想表达的是:因为对孩子还算了解一点儿,所以那一次的沙盘体验,让我切切实实意识到绘画疗法、OK牌等心理技能,对于一些不真实表达或者有防御、保护心态的来访者,可能是可以更直接、有效的找到问题根源的一种方式吧。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肖羽1 肖羽1 已发布275个故事
                          一个想成为“未来画家”的大学生的故事

                          在见到来访者小优之前,咨询师先见到的是小优的父亲。

                          💧小优的父亲是托一个朋友来找的咨询师,走进咨询室的时候,给咨询师的感觉是急躁的,强势的。

                          咨询师在听完小优父亲的讲述后,拒绝了他要求咨询师去他家给他上大一的儿子小优咨询的要求。

                          主要原因是这位父亲是瞒着小优来找咨询师的,希望咨询师以小优父母好友的身份,劝说小优正常和舍友相处,以便尽快回到学校。

                          小优是被辅导员建议家长去找寻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症状是独来独往,自言自语,不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上课背对老师,等等。

                          之前小优父亲已经带他去过专科医院,并未有精神类疾病。可是小优不相信心理咨询,说心理咨询就是“洗脑”,所以不愿意来咨询室。

                          💧咨询师说明了几方面不能去家里做咨询的原因,不管是伦理方面,还是咨询关系建立方面,以及小优的求助意愿方面,而这位父亲在驳斥了咨询师之后,竟然说,难道心理咨询就不能有什么直接的系统的办法,可以改变小优的“社交恐惧”?比如催眠?

                          是的,小优的父亲自己给小优定了个“社交恐惧”。而且在小优父亲的心中,心理咨询等同于催眠。

                          咨询师在小优父亲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说感受到作为父亲的他的焦虑,无力和急切。

                          咨询师一番真诚的共情,让小优父亲一下子破防了,他长叹一口气,说孩子的现状让他崩溃,他搞企业经历了那么多风浪,可面对拒绝说话的儿子,他真的感到了挫败。

                          💧咨询师真正见到小优,已经是半个月后了。这个1米9的大学生眼神如此不屑,并且一如他父亲所说,拒绝说话。

                          咨询师真正开始和小优建立关系,是因为听说他很喜欢画画,通过聊动漫打开了小优的心结。

                          原来,小优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各种动漫人物画。当咨询师看到小优手机里拍的他画的人物画,被惊呆了。真的太好了。

                          小优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动漫人物画家”!当然,这是小优起的名字,他当时对这一方面专业的设置还不是很清楚。

                          可是小优父亲是学工科做企业的,一心要求小优子承父业。可是考上大学的小优根本听不进去课程,他一心只想画画。

                          加之家庭沟通模式的问题,小优有了始终不能做自己的愤恨。

                          💧叙述这个故事主线好像很容易,可是在接触小优一家人的过程中,咨询师感受到了小优强势的父亲、顺从的母亲、早产的特征以及早年不在父母身边成长的经历,造成了这一个家庭的一些互动模式的僵化。

                          咨询师建议他们可以去找家庭系统咨询师做家庭治疗。小优父亲拒绝了。

                          几个月后,偶然情境下,在另一个咨询机构里,咨询师看到了小优父亲的身影。

                          那一刻,咨询师感到很欣慰。

                          💧咨询室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切都在改变之中。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七星 七星 已发布143个故事
                          #推广家庭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虽然我并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与亲子教育指导师,我同样用属于我自己的方式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

                          在我所接触的求助家庭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求助者都是妈妈,而且大部分都是男孩子的妈妈,她们的诉求点几乎都是“我要怎么教孩子?老师天天告状,其他家长几乎隔天就投诉”。

                          每次看到她们发来的被投诉的截图,我都能感受到这图背后是她们的无助与无奈。作为一名妈妈的同时,她们也是一位职业女性,为了孩子她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先不论她们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好还是不太好,为了这份付出也应该给予她们掌声。

                          在中心里有这么一个孩子,妈妈是幼儿工作者,爸爸是一名普通工人,和奶奶爷爷一起住。孩子妈妈第一次找到我的时候,心急如焚,因为孩子的成绩很反复,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放学后在托管机构也经常和一些习惯不太好的孩子混在一起,妈妈为此很担心,希望我能给予帮助。

                          在与孩子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孩子虽然不能说冰雪聪明,但决定不是一个“小笨蛋”,他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是【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阅读的习惯;

                          2.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上洗手间后不冲厕所、不洗手;偶尔会讲一些低俗的语言,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等;

                          3.孩子之所以喜欢和“坏孩子”一起玩,是因为他想变得强大,变得像奥特曼一样(奥特曼是他的偶像,这也成为了之后我与他深入沟通的切入口之一)。这愿望背后反射出来的问题是【孩子的安全感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也同步在与孩子的妈妈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丧偶式】教育的家庭。

                          妈妈由于也是一位老师,具有比较好的教育意识,但无奈幼儿工作会很繁琐,经常要工作到晚上的11/12点,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爸爸对老师,包括我在内都是很尊重的,但是除了会偶尔辅导孩子的数学作业外,其他一律不管,在家里除了看手机还是看手机,每当看到孩子被老师点名批评,就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奶奶是一个强势的老人家,绝对和爸爸是“一伙”的,对于孙子虽然会疼爱,但也会毫不吝啬的当着众人的面去批评、贬损自己的孙子;

                          爷爷在家里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偶尔会和孙子下下棋,聊聊天,其余时间也是在看电视。

                          妈妈和我描述家里晚上的情况是这样的:奶奶一台电视,爷爷一台电视,爸爸一台手机,孩子在一旁也嚷嚷着要玩手机,想让他看一会书也要先讲条件,比如,我看完书要玩手机游戏......

                          试问,面对2台电视1部手机,孩子怎么可能抵挡如此大的诱惑?

                          问题不是出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出在了家庭教育本身。

                          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从根本上调整孩子各方面的习惯,还得先从家人入手,但这又谈可容易呢?想要改变一个孩子并不算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想要从认知层面去改变一个成人,很难!很难!

                          首先,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拿这位爸爸来说,孩子来到中心后,很多原来不太好的习惯得到了调整,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回到家里与父母再共同阅读,可是爸爸的一句“我自己也不爱读书”让妈妈无言以对。

                          想要去调整这样的一个家庭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最终也不会起到任何的效果。

                          这不由得让我反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丧偶式的教育是很普遍的现象,并不是一天、两天或者凭借几个人之力可以去扭转的,面对这样的普遍现象,我能做什么?我想我能做到就是坚定的走下去,通过一个家庭去影响另外一个家庭,在有能力的同时,持续推广家庭教育的理念以及重要性。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妍琰 妍琰 已发布14个故事
                            【小A的故事】(第二篇)
                            ——「为何分分合合」

                            备注:
                            (小A的故事第一篇在2021年10月19日分享,这篇为续。)

                            小A是一位约得很急的来访者,他带着很多自己的困扰来咨询。

                            他因为和女友有了孩子而很快结婚,很快地发生婚后争吵、分开、复合、再次争吵,周而复始。

                            终于 ,在激动之下,小A和老婆迅速离婚,分开,很快又反悔复合。再次周而复始。

                            小A说他有很多想不明白的:比如为什么每次和老婆吵架分开后,又极度想念,结果复合后很快又开始争吵。

                            ——————————

                            经过探讨后发现:

                            小A每次和老婆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很容易被激怒;往往一点点小事就能在家里掀起轩然大波,或者是当小A觉得老婆的语气很不耐烦时,小A也会突然变得愤怒。

                            这一部分,会源于小A的原生家庭。

                            当他听到父母不耐烦的语气说:“你怎么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的时候,他是觉得自己很差劲很无能。

                            因此,当他长大后,当他听到老婆表现得不耐烦的时候,在潜意识中会触发他的无能感;在小时候,小A或许只能压抑和忍受;现在,他把压抑转化为了愤怒和回击,因此两人经常因为小事而莫名吵架。

                            ——————————

                            而老婆的模式是:每次吵架后,就会离家出走。

                            当老婆离家出走后,小A就会觉得惆怅孤单,想念老婆,于是就去哄老婆回来;但是没过多久,就又开始争吵。

                            这种分开了想念,在一起又不愉快的表现,背后其实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不止是对于“分开”后的焦虑,同时也有对于“分不开”的焦虑;用百分比表达就是:51%是想分开,觉得我跟他在一起太辛苦了;49%是分开后的惆怅,想在复合的心态。

                            ——————————

                            当小A的行为被“看到”和被解释后,他就会慢慢地稳定下来。而小A的咨询在继续,或许下次,我们继续分享:)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 神秘菇 神秘菇 已发布28个故事
                              咨询室故事

                              说起我的咨询室里的故事,真的可以用“悲喜交加”一词来形容。
                              我的第一例咨询,是因为老大青春期男孩的沉迷游戏,当时是父母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的,由于父母是来访者,就和他们做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父母感情不和是问题的导火索,母亲强势,总是用暴力性语言面对家人,遇事又想逃离家庭。父亲懦弱,因其父早逝,自小体会不到父爱,不善于表达情感需求,对于自己身为父亲的角色不适应,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家中矛盾不断,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又处在中学阶段,没有人生目标规划,转而沉迷于手机游戏中,寻找自身价值。
                              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它,我从改善夫妻关系入手,让夫妻双方各自写出对方的十个优点,并从和家人好好说话开始。咨询结束时,夫妻两个都很开心,我又给他们留了家庭作业,让他们试着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再写出两个孩子的十个优点,张贴上墙,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孩子们的反应都记下来。后来孩子的母亲和我联系过一次,说了家庭关系改善后,孩子的转变,有了进步。但是没有再做面询,或许是他们感觉一个小时的咨询,花了几百块钱有些贵,原本说的要给好动的老二做咨询的事也不了了之了。作为四五线的城市人来说,做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咨询还要收费的说法不是很能接受的。
                              还有一个案例是因为夫妻年龄差距,女大男小,丈夫没有家庭观念,只顾自己和朋友吃喝玩乐。婆媳教育孩子方式不同,相互产生矛盾,家庭关系出现了矛盾,婚姻也亮起了红灯。这是一个需要家庭成员一起治疗的案例,但是因为男方的不觉醒不参与,女方一直处于痛苦边缘,始终无法释怀,讲到痛处失声痛哭,也是只做了一次咨询,就没有下文了。现在想起这个来访者,就想和她联系,想询问她的情况,但因为要遵守咨询师伦理法则,就没有联系她。
                              这是不成功的两个案例。因为是新手伊始,难免有紧张和不自信,但是每一次实践都是能力的积累。
                                互动 0
                                点赞 0
                                分享

                                回应ta,写下感受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