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程序员,关于城市和职业的选择该如何决定?
“我是一名程序员,已经做了三年多,但却没法深入进去,技术更新快,我却不想花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只有任务来的时候被迫去学习完成,很焦虑。换了三四家公司,平时也很少跟同事交流,我也没什么存在感,独来独往,虽然很渴望但他们也没怎么关注我,公司很少聚会。

我以前大学去支教过,我喜欢与队友交流,他们真诚包容,满足了我内心被关注的需求,也跟我一起玩。我也喜欢跟学生玩。但是我却觉得自己没有教书的天赋也没有领导所需要的亲和力,最后选择了去当程序员,不用说话,完成任务即可。支教完,我的肠胃病也更差了,开始脱发,开始有点抑郁,老治不好。

后来从大城市回到了四线城市,依然做程序员。我想做产品经理,但是又要回大城市,而且房价也高,外来人教育也难。但是小城市虽然可以供房,但是剩下的钱也只有几千,好像也挺有压力,结婚的话。

这几年都在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自己身体也比别人差。也不知道该不该在大城市安生”

一路看下来,有种“处处都有碰壁”的感觉,似乎每种选择当中,都有自己觉得“可”的部分,也有“难”的部分,当后者让自己想要转身,却发现他处也有他处的壁垒。选择做程序员,看起来是因为不用说话,完成任务即可,听起来是一种“应对式”的生活状态,所以新的知识学习以及任务都会感觉到是压力,而在公司很少和同事交流,没什么存在感,而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一个人不管是对关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还有成就的需要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压制的,长此以往,人的内在也会逐渐趋于枯竭,而这样的状态下,对生活艰难的部分也会更加易感。


所以,不管是在支教时得到了来自关系的支持与关注,但却感觉自己缺少某些工作上需要的能力,还是选择做程序员,关闭掉了一些麻烦,但也将自己置于了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还是说从大城市回到四线,相对剪掉了一些生活压力,但同时也剪掉了发展的空间,在这些转换与迷茫中,总会让人有一些孤独感,以及缺少了一些什么,就像一个离家闯荡的少年,走出门发现只是自己一个人,身后既没有足够坚实的后盾,也没有可以相互扶持的伙伴,在应对生活中“支出”,却较少得到滋养和“补给”,所以不管是肠胃问题还是脱发,也都是一种躯体性的表达。


我想不管是回到大城市还是留在四线,我们都是在放弃一些可能性来换取一些所得,所以并没有十分绝对的得与失,有时候选择只是一个起点,把一种生活过成怎样的滋味,很多时候更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