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金雨)

优质答主
🌹你好,我是壹心理咨询师何锦,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你对自己的觉察形容的很贴切,有时自傲,有时自卑。带给你不同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心理医生很喜欢讲这样一个事例:说桌子上有装了半瓶啤酒的瓶子,乐观的人看了后会说:“不错,还有半瓶啤酒,不是一只空瓶子”,而悲观的人看了而说:“怎么只有半瓶啤酒,不是一瓶啤酒”。

🍎同样是半瓶啤酒,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来的结论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人的不同认知。

🌻所谓认知,就是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不同的人因为其成长经历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

🌻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认知是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良好的认知给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及行为,但认知偏误能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如你提到的,“我被他们打败了,他们每个人都比我强,我很崩溃。”

🔥我列举几个常见的认知偏误: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比如一个学生完不成学校作业,遂认为“这下全完了”,“我已经走投无路了”。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比如认为自己“我始终是一个失败者,小组里每个人都比我强”

👉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两道题,于是对这两道题念念不忘,甚至要被退学。事实上,他考试成绩优秀。

👉“应该”倾向:经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这意味着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要求就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

🍎以上认知偏误如果得到矫正,那我们的心智化水平和幸福感会提高很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认知偏误是越过我们的意识自动运行,影响我们的行为,情感,信念的。正所谓“习惯驱动行为”。

🍎我们看待生活和环境是,要么成为一个创造者,要么就成为一个受害者。成为创造者无疑意味着我们要有更高的心理效能和执行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去创造新的习惯来适应现在的生活和环境,取代了旧的习惯对我们的限制。因为,大脑是一个自我更新的系统。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