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居居女孩

Lv3  小海星

互动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亲爱的题主,我是居居♡
🍧在题主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被抛弃的恐惧。因为题主是寄养的孩子,因此被亲生父母抛弃,接下来又被第一个母亲抛弃,后来有了后妈,但是这样的家庭也不幸福,简单的来说,你是没有感受过真正地爱的,这些都会在你的心里刻下烙印,这是一辈子的创伤。因为这些,导致了你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去与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因为你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爱意的,而且你也不愿意去与人交往。我们每个人的交往方式都不太一样,有的人喜欢交往,有的人不喜欢交往,这些可以遵从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与哪些人交往。
我看到你学心理学,那么可以认认真真地学习亲密关系、原生家庭、自我这几个部分内容。
作为孩子,是完全需要依赖于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在题主需要父母时,父母不在身边,这会让题主带来恐惧,在题主的感受中,潜意识的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自己是不被爱的,然而这种不断地被抛弃的创伤,以及缺爱造成的影响,都为你以后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奠基了基础。
若你以后进入了亲密关系,这种早期被抛弃的经历会被再次唤醒,在你无法产生这种被抛弃的恐惧时,你就会产生回避的行为,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你产生的这种回避的行为,其实相当于就是一种保护,因为这样掌控权利就在你的手中,你就可以避免被人再次抛弃,因此,你是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
我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到母婴之间情感上的联结,第二部分家庭的工作模式,第三部分讲到如何保持稳定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也就是我们的这种早期经历会在一生中反复出现,不断地去体验这种创伤带来的恐惧。但是,这些创伤是可以被深层次的修复的,若想尝试控制和调整,需要完全相符的环境,与环境吻合。即便是我们想不断地去尝试着与人接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早期最开始与人接触时,这种创伤体验就会再次重复,就这样的,不断地重复,导致我们不愿意去再次体验,所以也可以产生恐婚的心理。题主所产生的这种不想结婚,其实也就是来源于父母对于自己的影响,被亲生父母抛弃,导致你对于自己的认知是不好的、被抛弃的、不被爱的,接下来你的第一个母亲与父亲离婚,这样会对于婚姻会有负面看法,接下来,你的后妈与父亲的相处中,你也无法看到婚姻好的一面,其实这时候你的内心是期待一段稳固的、好的婚姻关系,但是你潜意识再告诉你,你是无法得到的,就这样的想法,不断地重复,来源于早期的创伤,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不想结婚的心理。
早期的这些经历,以及你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都塑造了你的人格,对于你的性格也是有影响的,我们的确可以不喜社交,回避社交,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但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是我们的本能需求,你从小没有被好好地爱过,因此你也是不会表达爱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有亲生父母才是真正地爱我们的,即便是养父养母,他们有了孩子后,也会偏向于自己孩子的。你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你,接下来,在你第一个母亲这里,她对你总是打骂,这样会贬低你的自尊,无价值感,或者价值感较低,第一次,你被亲生父母抛弃,你在养父养母家的时候,你会很谨慎的,小心翼翼,可能你的内心也是渴望与养父养母发展一段亲密关系的,但是这个程度并不会深的,你会下意识的排斥他们是养父和养母,这种被抛弃的恐惧会再次浮现的。实际上,你这样发展下去是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两个母亲对待你的做所作为,会让你对于女性有不好的看法,这是潜意识的。
这样被抛弃的事实,对于你来说,是无法改变的,接下来你再这样糟糕的家庭里,无法得到健康的家庭关系,对于你来说,这些都是毁灭性打击,你总是不断地回避社交,其实你内心是不怎么会与人建立关系的。
我想,你早期与母亲形成的关系模式是不健康的,或者说,你就没有过这样真正的经历,或许你现在已经不再渴望。
母亲和婴儿的关系是我们用来探讨一个人的早期如何形成其内在的关系模式,如何在关系中重复,影响成年的生活。
自体表征是我们对于自己内在的认知,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客体表征就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这种感觉,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是否有价值,他人是否爱我们,是否愿意接纳我们。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体表征和客体表征,比如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较高,外界认可我们,但是在我们的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我们出生那刻起,是想与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联结的,渴望与父母亲密,当然这里一般指亲生父母,但是题主被亲生父母抛弃,因此这部分就是没有满足的。那么我们再看养母,你的第一个养母对你打骂,这样的行为对你来说,你小时候就没有过健康的亲密关系,因此在长大后,要么是回避亲密关系,那么是渴望亲密关系。
出生的那一刻,我们是依赖于养育者的照料的,因为这时候我们是无法照顾自己的,无法自己养育自己。我们的很多能力是不具备的,这些都是我们逐渐地发展起来,与我们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若缺少这些,我们会产生恐惧,不过,每个人的经历也是不同的。
自体表征和客体表征分形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我们未来与人发展的关系,以及对于自己的看法。合适的抚养人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气质类型所匹配,还有性格差异,以及在亲密关系层面的不同。这里的养育者指得是适合的人,因为没有人这辈子没有不犯错的,他们也会有错误,这种偶尔的错误是可以被包容的,但是如果长期已久,这样糟糕的关系模式发展下去,就会对婴儿造成毁灭性打击。那么反应到未来的关系中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会认为他人是不好的,自己是不被爱的,会被抛弃的。接下来,就会形成这样回避关系的表现,因为题主是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形成退缩,拒绝关系。那么,因为你又是知道自己不被爱,不值得被爱,因此你也不会珍惜关系的,可能会进一步对于关系产生厌恶,进而无法展现出自己,没有安全感,会反复怀疑别人是否爱自己,因此就会产生各种考验他人,但是你的内心潜意识的认为是,自己不被爱,不值得被爱,这种考验的结果绝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你的内心是希望成功的,但是这种环境与人可否适合呢?是否匹配?因此进一步加深了你的这种想法。
🥧婴儿的回避型和成人的冷漠型
·冷漠贬低型
这样的生存环境的孩子,父母习惯性贬低与打击,这样会导致孩子形成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没用的。根据前面所说的,这样的孩子或许会潜意识认为他人是不好的,或者倾向于自己过好,也就是认为他人就是严重不好的,自己是严重好的,当然这种是否客观,就不一定了。若进入亲密关系,也会下意识的贬低他人,习惯性的无助,甚至会产生愤怒。
·冷漠理想化型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很多父母身上都是非常严重的自恋特质,自恋可以用来维持我们良好的自我形象。这些父母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孩子成为了满足自己的附属品,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时候,孩子就会去满足父母的需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孩子去帮助父母,满足了父母的需求,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感,这样也会避免了对于亲密关系渴望的依赖和愤怒的危险。
·冷漠控制型:
这样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掌握权利,也就是说,觉得人与人交往中是一场权利争夺战。他们的父母一般习惯性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要求孩子做到很多他们认为的这些方面,若孩子达不到,就会过度挑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压抑了自己的愤怒的,通过这种巨大的控制欲去满足自己。对于孩子来说,若面对失去权利就会感到巨大的恐惧,这些父母一般是无法容忍孩子的痛苦的,孩子若表现出来,父母就会更加施压,直到孩子不再这样为止。
那么这些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1.用冷漠来防御自己的感受。
2.他们内心也是很反感父母的这种控制,但是由于父母的施压太强了,他们是无法真正的正面抵抗的,那么就偷偷地去避开这些,让自己减少伤害,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会下意识的避开亲密关系中所带来的冲突。
小时候,若孩子是一直依靠回避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回避型依恋,那么长大后往往会变得冷漠。
🎂前面,说到三角关系是具有稳定性的,健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联结,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也可以去维护父母之间的感情,那么孩子就会有以下表现。
·崩溃的孩子
父母之间吵架是常态,孩子夹在中间就是受气包。父母对于孩子的忽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那么重要,想参与到父母的斗争中,孩子又会产生恐惧,因此原地崩溃,通过大哭、大闹的方式去对待,父母慌了,因此去各种满足孩子,认为孩子就是矫情的,没事找事,这时候孩子是再用自己的方式避免冲突。
·和事佬
这样的孩子是先满足父母的需求,在父母吵架时,孩子去承担了调解员的角色,他需要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并且做出相应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心理负担太重。
·替代者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意外死亡、父母出轨、父母离世等,这样的三角关系就被打败了,因为角色的缺失,这时候这样的关系里,只有父母中的一方和孩子。孩子会看到一个无助的父亲或者母亲,缺少了其中一个养育者的照料,因此承担了这个父母的角色。
这时候,或许孩子跟父母是依赖共生的关系,孩子与父母一方形成依赖的、紧密的关系,孩子也需要承担相应角色的那份责任,因此变成父亲/母亲的替代者。
🍮写到最后,题主已经很努力啦,棒棒哒٩(๑•̀ω•́๑)۶
若题主想改变这样的处境,其实也是可以寻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尝试着去建立情感上的联结٩(๑•ㅂ•)۶
不过这个人,是很难找的,难度系数非常大,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咨询师来修复这样的创伤,不过适合这样的咨询师,可以是你的伴侣,可以是专业人员。
在这里说一下,这种创伤的体验会在你的亲密关系中再次体验到,加油鸭ε=ε=(>Д<)ノノ!!
我是奶里奶气的小居,祝你幸福🌹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