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居居女孩

Lv3  小海星

互动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亲爱的题主,我是居居♡
看到你的问题,激发了我的怜悯之心,因此,我愿意花费3个小时的时间去回答你的问题,愿意与你深刻的去探讨缺爱这个话题,写的有点多,但都是有用的,你慢慢看,不懂可以在评论区滴滴我,我看见就回复🌹
🍬先总结一下你的问题叙述:
题主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从小到家只有自己,朋友很少,自己渴望被爱、渴望被需要。对于他人的热情,题主有了芥蒂,感到恐惧,觉得有利可图,不敢真诚的接受一个人。
🥨题主有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题主是在什么时候被爸妈抛弃?题主内心孤独吗?题主有没有因此感到自卑?题主面对自己是留守儿童,有什么想法呢?
🍚留守儿童目前有三种:
🍼现实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并非由父母照顾着,见父母的周期以年计算、以月计算。这些孩子如果成绩好、听话、乖巧,可以照顾自己,这是最幸运的,当然能不能见到父母就是两回事了。另一种是成绩差、不良嗜好多,根据每个家庭的家长的人格和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同,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千差万别。
🥑内心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与父母内心产生了隔离,这种相处模式让他们找不到内心冲突的平衡方式,找不到与人亲近的距离。
🍆隐匿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的联结甚少,父母多半能够给足物质和安全的照料者,但缺少了情感上的陪伴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了隐匿的父母缺失。
🍦我想,如果你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其乐融融的时候,自己内心可能也会对这样的关系产生抵触,或者说可能会厌恶这段关系,当然,还有相当多的羡慕嫉妒等。
我在这里要说一下父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你需要接纳这样的事实,接下来就是为你以后为人父为人母做好部分功课,当然,前提是你要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孩”。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资格去当父母这个角色,即便是为人父为人母也需要经得过考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达到及格的标准,当然也只是相对的,真正的衡量底线是我们内心的底线。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爱,再没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谈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需要区分,是父母根据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的爱,还是根据孩子的需求来满足对他们的爱。简单来说,是爱孩子胜过自己,还是爱自己胜过爱孩子。
🍧题主不必感到自卑,这个世界上虽然很多孩子都有父母,但根据我前面说的,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合格。讨论原生家庭根本目的并不是怪罪父母。
在与父母的养育模式里,很多父母都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即因为孩子拥有什么因此才被父母喜欢。
但是这些缺爱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自恋的发展受损严重,没有展现出比较健康的自恋。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孩子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喜欢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去爱自己,但根本上来讲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我们通过克莱因理论来解读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我们眼中的父母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定义 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幻想与真实。
🧀第一阶段
我的内心感到痛苦,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上的联结 。
我们内心感到不舒服,但并不懂得自己的内心或者家庭出了什么问题,内心感到痛苦,想知道这些情绪背后产生的原因。
🧊第二阶段
我们可以开始探索父母的孩童阶段,看看他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看看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怎么养育自己的父母。
接下来,我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家庭,当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抵触,例如厌恶等。
在这个阶段里,有两种可能性:
1.父母对孩子养育的缺失,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无可避免地经历到父母的过失带来的挫折体验。但是别忘记父母也是从孩子长大的,身上总会有曾经遗漏掉没有修复好的创伤。
2.孩子内心的内在幻想,有时候我们会走向两个极端,即好妈妈与坏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母亲总是能快速、及时满足他需求的时候,这个妈妈就被定义成是好妈妈,反之,如果母亲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么孩子会认为是一个坏妈妈。如果这段亲密关系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很容易内心产生不信任、抵触的情感,潜意识里会认为母亲不爱自己,很容易在长大后考验伴侣,当然得到的结果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接下来很容易会施虐,给双方带来创伤。
这时候,重要的是孩子内心的感受、内在冲突,例如讨厌自己的父母,面对命运的刻薄感,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在日后被进一步强化。
但是在内心体验中,我们都需要经历这个阶段,因为我们需要经历创伤后表达自己的愤怒、委屈。(有时候,如果可以坦言自己的内心,说出真实感受,会好一些)。
如果我们内心创伤越多,需要持续的时间越长。(成长是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跪着也要走完,另外,也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第一步也就是接纳自己的现状。虽然题主是留守儿童,但是题主可以组建新的家庭后,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环境。当然,题主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孩,第二个就是先懂得如何做一个父母,接下来再考虑养育自己的孩子。
🥥第三阶段
我们看到了父母的问题,知道父母无法改变,这时候我们内心充满了不甘心 ,或许会有愤怒。
这时候,我们开始接纳父母,接纳他们的优缺点,这个阶段是偏执分裂位过度到抑郁位的中间位置。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生而为人,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父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作为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照搬他们的缺点,而是吸取自己的经验,有一个词语叫做“代际遗传”,有时候我们可以把父母身上的缺陷“传递”给下一代。
在我们责怪父母后,会发现原来父母身上你所痛恨的点在自己身上也有,这些是你自己需要回避的。例如父母的懦弱、强势、控制等,这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无法坦然面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真实。
🥧第四阶段
我们内心开始接纳父母的真实,同时也愿意接纳自己身上拥有父母身上自己喜欢的地方。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可以开始疗愈自己,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
对于题主来说,没有温暖的家庭,但这些也是我们人本质的需求,因此题主要做的就是逐渐接纳这个过程,承认自己不被人爱,内心缺失的这些也需要去填补。前提条件是,承认这样血淋淋的事实。但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逐渐完善自我。
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
1.探索自我(以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叙事练习: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曾经的我(写下你曾经的现状)……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痛苦与挣扎,我感悟到了……既然我“没有父母”,但我可以当自己的父母……
2.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以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真正地共情他人是一种难得可贵的能力,题主说到自己很怕接受别人的好,并且觉得有利可图,这一点跟你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我们与人交往中,需要做的是两方双面付出,单方面的付出很容易导致这段关系破裂,题主觉得有利可图,是因为这些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说这些是题主所回避的、不愿意接纳的。还是那句话,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关系的对等。题主的生长环境不好,但这些无法改变,因此题主要做的也就是去完善内心深处受到创伤的自己。
我们与他人交往,需要形成对等的关系。
🍫我们与恋人建立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小时候与母亲依恋关系的复制与延续。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简单说一下矛盾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这类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很警惕,当母亲回来时又会回避、反抗与母亲接触。
母亲自身的不稳定和不敏感会阻止婴儿情绪稳定性的形成。
这些孩子长大后情绪较不稳定,过度激活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这一刻的亲密关系是有希望的,但如果陷入这段亲密关系会感到焦虑,充满不信任。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害怕别人看到真实自己,因此焦虑+回避。
与人交往,我们都会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但是在感情里,我们也会怀疑自己,怀疑双方,认为自己如果露出了破绽,对方就会离开我们。还有的人会选择放弃感情,故意将对方推远。
🍩渴望一种无条件的爱
缺爱的人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但是他们并不会告诉伴侣自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无条件的爱。他们内心,这些都是失控的,虽然表面上显得强硬、独立和控制力,但内心渴望的是陪伴和不离不弃。
他们渴望相信,却又在内心深处不相信。他们可能千方百计地考验对方,用非理性的方式折磨、推远对方,看对方会不会真的离开自己。
如果对方离开了,他们似乎就证明了对,“不爱我”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题主可以从阴霾里走出来,祝好🌹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