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成欢

Lv10  关怀海豚

心探教练/精华答主/认证作家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你知道吗?我也听很多人说过,他们的父母给他们指明了道路,给他们出钱出力,但是却对他们干涉过度,任何事情都必须听父母的,完全没有自主权,他们也十分苦恼……

看似你和他们的问题不一样,实则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需要和原生家庭和解,并学会课题分离,保持合适的界限,你会发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将不再是决定性的,而你,会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对于原生家庭,又爱又恨,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想离开又离不开,矛盾而纠结……

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虽然我们现在感到无力,但是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成长为更稳定和强大的自己,客观面对我们的原生家庭,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客观地看待父母的过错,以及原生家庭的“伤害”

童年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初始阶段的质量,但自我成长却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呢,客观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也是我们给自己一次新的成长机会。

【父母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很多我们眼中所谓的父母过错,其实是我们拿着今天的文化理念去衡量的结果。这种做法对父母来说并不公平,因为他们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我们知道,父母的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们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等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全都怪罪到父母的时候,其实就是让个体背负了整个集体的过错。

比如,有的父母受文化影响而重男轻女,让女儿赚钱给弟弟买房;很多人小时候接受到的都是打压式的教育,哪怕考得再好,父母也仍然会泼冷水,看起来是在打击你,其实可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接受的观念就是:谦虚是美德,骄傲自满容易坏事;当父母要你找个体制内的工作,不要轻易冒险时,看起来是他们缺乏边界感,想要控制你。可其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就知道了,在他们那个年代里按部就班,稳定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当我们把父母放回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去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爱和教育,甚至他们自己就经历了混乱而破碎的原生家庭。比如,他们的父母就是重男轻女的,他们的父亲也可能为了照顾生计,长期缺席他们的成长,他们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的受害者。

虽然,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上一代的错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还是延续了这些过错。这种心理创伤在一个家族里代代相传的现象,心理学上叫做代际创伤。其实,从“受害者”变成新的“加害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面对和消化的。


【接受父母必然是不完美的存在】

客观地看待原生家庭,意味着要收起我们对父母理想化的期待。

小时候的我们会很自然地崇拜自己的父母,在很早期的阶段,我们甚至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是全世界最好的。

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一次次经历会慢慢纠正自己心中“理想化父母”的形象。当我们意识到“父母不再完美”这一点的时候,就等于我们又经受了一次与“理想父母”的关系破碎的过程。

也许,我们现在仍然对父母的过错无法释怀,就是因为这背后,隐藏了内心深处对父母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比如说“我觉得我应该得到父母所有的爱,得到父母所有的关注,但是父母却重男轻女”,或者“我觉得父母应该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是公平公正的,但是父母并没有做到。”

这些期待的落空,最终演变成了父母的过错。你对父母的期待有没有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呢?这些太过理想化的期待,也可能是我们对父母的偏见的来源。

因此,理解父母的不完美,是客观看待伤害的重要一步。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也要接受自己成为不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会面临孩子的失望和愤怒,也要接受自己终将成为常常让孩子感到扫兴的大人的事实。

【小时候的伤害是躲不掉的】

童年时期的我们特别容易受到创伤,也是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不得不依赖我们的父母,这种生存的本能,让小时候的我们很难逃避来自父母的伤害。

我们生存的本能决定了,在我们的能力还没发展好之前,我们会十分依赖重要抚养者,自然也就无法躲开来自重要抚养者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共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以更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伤害。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有限的】

尽管我们必然要受到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这些伤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弥补的。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确实是对一个人影响巨大的子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原生家庭,还有学校、社会等等。而且,不管哪个子系统,对一个人的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并非无法弥补。

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除了原生家庭这个子系统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还会接触到学校、朋友、同事等等其他圈子,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而最重要的呢,我们的内心还拥有很大的心理复原力,这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自我修复和成长。

🌈如何做出积极的改变?

事实上,只要我们意识到“改变是可能的”,我们就有了走出伤害的勇气和可能。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积极的改变:

1, 重新认识父母

虽然,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他们呢?

● 你知道父母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吗?
● 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父母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呢?
● 他们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呢?

这个问题清单还可以继续列出很长很长,关于这些问题,能够清楚回答的人并不多。其实作为孩子,我们往往只看到父母身为父母的一面,虽然真实,但还远远不够完整。

重新认识父母,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父母的过错,更容易从伤害中走出来。因此,不妨找些机会,去和父母直接聊一聊他们的童年和过往,去找其他家人了解一下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下的父母是怎样的。

也许,他们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对未来既迷茫又向往。可是生活早早地把他们拖回到现实之中。才刚二十出头,他们就慌慌张张地背负起了整个家庭,他们不够完美,甚至有很多缺点,当你看得越多,就会理解得越多,也就越容易放下对伤害的执念。

2, 调整认知偏差,主动发现父母身上好的一面

我们需要学会以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父母。

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观察一下,父母平时对你是什么样的,他们什么时候对你表现出关怀和爱,会不会因为你已经把他们的关怀和爱当成理所当然,而忽略过去了?你可以主动搜集这些好的证据,并记录下来。

此外,还可以观察一下父母身上的优点,比如,爸爸行事风格果断利落,妈妈擅长人际交流与,热情幽默等等,可以每个人至少列出三个,然后想想这些优点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当你用优势取向的视角来代替问题取向的视角,你就能够有效地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不过,这里也需要强调一下,如果你经历了比较深的家庭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那就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发现积极的意义,更不要否认父母对你的真实伤害。不要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你要知道: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你的错,希望你可以鼓起勇气,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3, 学会课题分离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就是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学会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课题,也不要把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

🌴那怎么区分呢?

很简单,那件事情的直接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如果一个妈妈允许孩子在冬天的室内穿短袖这件事情,孩子妈妈选择了允许孩子穿,那就得承担它带来的后果:包括婆婆的不高兴和唠叨,包括孩子有可能感冒,当然还包括孩子学会了自己感知冷暖,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但我们始终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决定了,就承担起一切后果。

而婆婆的唠叨是她自己的事情,孩子妈妈不必把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婆婆也许不仅仅会因为这件事情唠叨,还会因为其他事情唠叨,不仅会唠叨儿媳妇,也会唠叨别人。这些,作为儿媳妇,我们都无法掌控,不必纠结,因为这是婆婆的课题。

因此,你需要去思考,你现在遇到的这个事情,哪些是你该承担起的责任,哪些是你不需要去承担的,个人认为,妈妈要如何管爸爸,爸爸妈妈如何相处,这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去承担这部分责任,而且,一个人如果不想改变,你是很难改变他的,因此,如果你的妈妈自己不想改变,那我们是很难改变她的。

所以,他对你的各种干涉,你可以选择接受,但你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觉得心里不舒服,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继续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但同时就得承担起他对你的唠叨和抱怨,你也可以选择积极去沟通,去影响她,让她改变,但她能不能改变,这是她的事情,你能做到就只有掌控好你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如果你执着于别人的改变与否,就会很烦恼。

🌷《一念之转》里面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而在操心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是别人的事,我们是无法去控制的,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所思所想是受她的遗传基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形成的,所以,她就是这样的存在,如果她自己不想改变,我们是无法改变她的。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她,试着去向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

当你真的接纳了她,你就不会对她的很多行为感到反感,而是会很平静,因为真实的她就是这样的,她不是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她有她的局限性,但她是爱你的,只是她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不一样。

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上,你只需要明确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别人的课题,承担起自己的课题,同时不要把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就会轻松很多。

祝好🌸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