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成欢

Lv10  关怀海豚

心探教练/精华答主/认证作家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也许,冷漠指的是缺乏共情能力,不过,您还是需要找您的咨询师去求证一下,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也许都不太一样。

🌴缺乏共情能力可能会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缺乏共情能力,可以先看一下,有没有以下的表现:

🌳你觉得自己无法应付各种情绪状况,因此尽量避免情绪化的状态。

在人际交往中,当你的朋友带着情绪来找你聊天的时候,你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当你的朋友在一边痛哭流涕,你心里只会觉得尴尬,甚至觉得“至于吗”。你不知道自己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才“得体”。

对于别人的情绪,你难以真正理解也无法感同身受;你自己也想尽量避免情绪化的状态,所以很少出现情绪波动。

🌳你常常表现得很理性,凡事都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

你相信,任何问题只要找到方法就能迎刃而解。感性和情绪在你眼中,有时只是阻碍解决问题的绊脚石。

所以你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总是想着怎么样才能帮对方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即使是表现出了共情的样子,也是因为礼貌或是不想伤害对方。

🌳你对别人的事情好像都不太感兴趣。

如果别人不主动来找你,你不会去关心别人的事情。你对别人的事情都不太感兴趣,只要一想到关心别人,就要多承担一份他人的情绪,你就觉得筋疲力尽。

如果你也感到自己对他人的情绪很淡漠,你可能会感到好奇,自己是天生缺乏共情力吗?其实,难以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

1. 由于共情会体验到消极情绪,让你对共情望而却步。

如果给你两副照片,照片上都是难民的形象,一副需要你描述他们的身体特征,另一副要求你共情他们的感受后说出来,你会选哪一幅呢?

这是美国心理学会设计的一个“共情选择任务”,结果只有35%的被试选择了共情照片中的难民。即使照片上呈现的是微笑的表情,多数被试也选择了不去共情。

部分被试在实验后表示,当ta们努力共情照片里的人时,会体验到消极情绪,并因此感到不安甚至产生困扰。由此可见,为共情而付出精神努力,可能反而会阻止共情的发生。

但该实验也发现,对那些认为自己擅长共情的人来说,给予外部的鼓励,会让ta们更愿意共情他人。

2. 情绪传染让你开启自我保护。

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一群人开始笑起来的时候往往很难停下,而处于悲伤气氛中的人们也容易互相影响。当来自他人的情绪非常强烈时,保护自己不被“传染”,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因共情过载而产生倦怠感。

但如果每次接收到来自他人的情绪,你都选择转移注意力,把自己的情绪封闭起来,也会留下另一种隐患:过度的自我保护逐渐让你变得麻木,而无法共情他人。

3. 焦虑,影响了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尤其是当你开始担忧自己是不是缺乏共情能力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开始为此感到焦虑。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焦虑引起的人际交往担忧会损害共情,影响一个人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让一部分被试回忆以往焦虑的事,来激起他们的焦虑情绪,另外一些被试保持情绪平静。接着,给他们看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一个人坐在桌子对面,左手边放着一本书,然后让他们回答,书在左边还是右边。

结果发现,情绪平静的人里,有一半的人说书在左边,因为他们采用了照片中的人的视角。而焦虑的人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说书在左边。也就是说,在焦虑状态下,人更关注于自己的视角,而很难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冷漠的背后,是对伤害的防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以上三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表面看似情感淡漠的人,不一定真的缺乏共情能力。恰恰相反,ta们原本的共情能力可能特别强,而现在之所以看起来冷酷无情,是因为某些原因让ta们开启了防御机制。

当我们有过不太顺利的共情经历,选择回避共情,是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泛化表现。

比如,你可能曾经也试着共情正处在愤怒情绪中的人,但对方却拿你出气;或者,你试着安慰一个正难过的朋友,结果自己被勾起了伤心往事。于是,当他人的情绪再次传递过来时,为了避免让自己再度受伤,你不敢再去共情。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有过严重的创伤经验,内心深处早就建立了一种名为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比如,一些经历过重大灾难的个体,在回忆描述惨绝人寰的暴行时,会神清淡然,甚至可能用超脱于现实的、近乎欢快的语调来讲述这段经历。

还有一些人在原生家庭中遭受过暴力甚至虐待,年幼的ta们无法应对这些创伤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于是隔离自己的情绪,同时有效地隔绝了痛苦体验。在长大后,仍沿用这种防御机制,却没有意识到原先处理情绪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成年后的情境。

因此,当我们听到有人说自己冷漠,可能我们不是真的冷漠,只是怕再次受到伤害,而采取的防御行为。

🌈如何做到合理的共情?

1. 接纳比认可更靠近共情。

很多人无法把握合理共情的尺度,往往是他们误以为共情他人需要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

💡接纳不是认可,接纳只是允许对方是这样的存在,我不一定认可你,但可以理解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但你不必为了共情而牺牲自己的价值观。比起认可,不带评判性的接纳是更恰当的方式。

2.让共情服务自己的生活。

共情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共情他人不代表需要你围着别人的生活转,合理的共情需要可持续的自我照顾。建议你为自己的生活建立一种共情充电机制。

比如,把自己的共情能力想象成一个杯子。当觉得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充盈的时候,我的杯子是满的,我可以向别人展示我的杯子,同时给别人带来能量;

但如果正处于自我耗竭的状态,杯子已经空了还给别人使用,别人的情绪就会倒进我的杯子里,占据我们的空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疲惫。

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看看自己的杯子是不是快空了,先丰富自己的内部资源,让共情服务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去支持他人。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

祝好🌹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