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

Lv2  小海葵

互动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

最开始我对于”一个人是否应该在乎他人的评价“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是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我当时读到,”一个人不应该在乎他人的评价“觉得可以理解又似乎太过绝对的样子。在这一轮提下,其中的”赏罚教育会塑造我们“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来实在是很有警醒。我认可这样的观点。


父母对孩子的夸奖、批评,确实是形成我们说话或者做事方式的影响因素。因为在赏罚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会倾向于做”有奖励的事情“,而不去做”没有奖励的事情“,若是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重要的是,”如果一些我们本来是愿意做的好是因为不被奖励我们开始犹豫要不要做“那不是很可悲吗?捡拾地上垃圾的人确实是因为受过”要爱护公共环境“的教育,但如果因为赏罚教育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做,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想”爱护公共环境“,他只是习惯了奖励。


被奖励、赞美、认可确实是人内在的自我需求,但是为了这些而活着,而不是坚持做自己,做自己觉得对和喜爱的事情,不是很可悲吗?究其一生只为追逐你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评价你“的人对你的评价,或者说即使他们有评价你的资格,那“更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认可我们自己吗?


评价其实也是基于个人的知识体系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认可也是我们基于我们对他人作出的贡献程度形成的主观意愿。而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



但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认可的欲望应该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是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关于自我实现很重要的一部分吗?我们的价值被他人认可,会带给我们满足感呀?而且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其实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好处比如:让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到这里,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有了一个答案的,更为全面的答案。那就是他人认可其实是自我认可的附庸.

无论是”我做了好事得到他人夸奖“还是“我通过努力考研成功上岸父亲终于认可我”其实最根本的都指向了内在自我的满足,我们满足的是自我的需求。前者是内心因为做好事产生的自我认同感,后者是因为自己终于实现“被父亲认可”心愿的满足感,而不是因为他人夸奖和父亲的认可本身感到满足。



认识到上述的一点,那么我们该怎样从行为上做出调整呢?其实最后还是回归到觉察内心的自我,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慢慢把行为方式向“满足自我”过渡。但潜在的风险是,你知道怎样做是和平、安全的过渡吗?当你坚信“我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我”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应该深度学习,吸取更多更广泛经验的时候,当你认可朋友的建议的时候,把它纳入到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的是”自我真正的认可“。这也是为了规避”一家之言“的偏见。当我们见多了更好的思考,我们自己判断的水准也会随之升高。”自我是否认可“大概才是我们需要作为”我们是否是在满足他人“的判断标准吧。而不是“把这样的思考是谁提出的作为标准。”


祝好,我是白鸟。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