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旼

Lv3  小海星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词条贡献者/故事达人
你好吖!从描述能感觉到你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很棒。自我觉察是第一步,首先是关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不受到心灵的束缚,你觉察到的有:

🍀父母的背景:
✓父亲边缘性人格
✓母亲遭受了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心灵伤害

🍀他们可能对你造成伤害的行为:
✓道德绑架:“希望”你没有自我,服务于他们,并不断的强调他们为你所奉献和牺牲,给你造成心理压力,让你为此放弃了很多自我的选择,但他们还认为你的放弃与他们无关
✓贬低你:从来没有客观评价你

🍀他们行为带给你的感受:
✓你认为他们根本不爱你
✓你一面渴望着他们能改变,一面又认为自己的这种“相信”很虚伪
✓你在思考这是否是父母对你的“人格绞杀”?是否是超我对本我的“人格绞杀”?
✓内在冲突:这些父母“赋予”你的伤害,让你内心冲突,充满了“恨”,又觉得“不该恨”

首先,为你的“自我觉察”点赞,看见这一切,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也为你曾遭受的一切感到心疼💖,也相信未来的你会变得更加的幸福。

一、“恨与不恨”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解读

1、探索父母行为背后的真因

父母那一辈因为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以及受他们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侵蚀,他们大多都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

所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童年都会有面临心理问题,你的父母类型属于“控制型父母”,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亲子互动中表现出“言语控制、强调自己的奉献和牺牲、言语打击和贬低”。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的风格。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所以如果你期望他们能明白爱,期望可能会落空,他们理解的爱是“让你吃饱穿暖、给你构建物质基础或者为你放弃自己的选择”等等,所以他们陷在自己的“自我感动”中,所以你要说他们不“爱”你,他们一定感觉非常失落和失望。

但其实我们想要的“爱”,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吃饱穿暖只是最底层的需求,当我们底层需求被满足以后,我们就会渴望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爱。

但父母也许不一样,他们的成长或许大多数时候都在为底层需求所挣扎,当到达一定年龄以后,认知思维定势形成,他们即使吃饱穿暖了,也很难洞察和接受自己更高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没办法满足我们更高需求的原因。由此可见,你奢望他们能改变,这的确是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命题。

人的改变取决于两种可能:

一是自身行为触发意识觉醒,比如行为重复所带来的更好的体验,意识到需要调整。
二是外因触发意识觉醒,比如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意识到需要改变。或者接受到他人的反馈,去改变。

从这两种来看,唯一可行的是你可以客观不带评价,从个人感受视角进行反馈,或者通过你对你的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示范,让他们意识觉醒,但这种可能性小。(受思维定势和父母大龄认知接受能力局限影响)。

所以你只有放下心中执念,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包容,也才对你内心的冲突影响最小。

2、恨与不恨,一念之间

当你用“人格绞杀”这种带有主观动机的词来解读或者定义父母的言行时,你就陷入了又一个“困境和冲突中”。

就好比在拥挤的列车上,发生踩踏事故,你被人潮拥挤中的某个人给踩伤了腿,你心里可能最多郁闷自己这么倒霉,你会轻易的原谅那个人,因为你知道他身不由己,自顾不暇。

但如果是被人带有主观动机的踩伤,并且他还不觉得歉意,你一定对这个人充满了“恨意”,不会原谅。

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事实如此,相信有了前面对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探索,你的心里也会平静许多。因为你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和动机对你进行“人格绞杀”。

其次,你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去原谅,去接纳他们的言行。你依然可以痛斥他们的言行和教育方式,但你要做的就是在你的下一代教育中“避免重复他们的模式”,这就是最有力的反抗。

你可以不原谅,因为那些伤害的确存在,但也没有必要去恨,因为“恨”,伤的最深的还是你自己。

所以接纳或者不恨,并不是“绞杀”你的本我。

欢迎探讨交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也愿你幸福安康💖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