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

故事达人/优质答主/词条贡献者

你好!

 

说实话,看到你的提问,最开始我以为有人回答了你的提问,以为你的困扰在于不知道如何与弟弟相处。

 

当我再点开下面的回答时,着实让我吓一跳,这下面的“补充”告诉我,你关于目前现状的描述并不止上面的那三两百字,加上下面的部分,保守估计也在一千字以上了。

 

当我把它们整理在一起的时候,字数统计栏上的数字提示我,已经接近两千字。

 

我不禁在想,一个22岁的女生,到底遇到了什么,以至于让你在这里提问的时刻讲述了这么多。

 

我花了一些时间来阅读你的文字描述,之后又反复地看过几次,想了许久,才终于决定鼓起勇气试一试。

 

从你描述的过程与信息量来看,从你平实的语言风格来看,我决定不采用提问梳理和逐步回答的方式,不是因为懒的缘故,而是我感觉,以一种聊天式地对谈,在这过程中运用回溯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可能会更好一点。

 

当我准备回答你的提问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也是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送给我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说是让我看看,也许能综合一下我心里头那种纠结于挣扎的能量。我半信半疑地拿了书回来,她细心地在封面内页的空白处赠给我一句话“改变,从心开始。”

 

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帮助。

 

我也想起,在某个夜晚,我的室友们都熟睡了,已然是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我翻看这本文集,却不知不觉地喉咙一哽,默默流泪,尽管我是男生,直到现在,每当提起一些人的时候,我依然会抑制不住,潸然泪下。

 

现在,我分享其中一小段给你:

 

1.只有当一个人看到生命就如生命本真之模样,看到自己就如自己本真之模样,才能继续前进。

 

2.在《悲伤的终结》这一主题演讲中,克氏有一段描述:我的朋友,如果你倾听自我,那么演讲者不过是一面镜子,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你自己的影像。如果你看到和你自己一样的形象,你就可以扔掉那面镜子,把它摔个粉碎。镜子是不重要的。它没有任何价值。有价值的是你在镜子之中看到一个如你所是的自己,小气、狭隘、粗鲁、焦虑、恐惧。

 

在我手边,正巧有一些平台寄给我的明信片,我也挑选几张与你共度共勉。

 

1.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爱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处于自然。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作者是三毛,就是写《撒哈拉沙漠》的那个三毛。

2.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作者是杨绛先生,也许你听说过《我们三》。

 

哈呀,现在我们算是把地面平整了一番,要开始真正地自我探索的过程了,你准备好了吗?我相信我们会想到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论是现实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是如此。

 

我们主要会谈一些和你自身相关的事情,关于你与父母和弟弟的关系问题,我们可能只是会略微提及一部分,而不会展开详细地讨论。

 

让我们从最后开始谈起,在提问的末尾,你提到说,如果有人看到这里,他(她)大多数情况下会觉得“矫情”,认为这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这是“正常的”,是“本该如此”的。而且,你也会觉得矫情,追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矫情?”

 

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可以从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这两个视角来探索这个现象。

 

古今中外,对于男性来说,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男性就是刚强的,是人猿泰山,是变形金刚,就是要展现阳刚之气,力量之感。具体来说,就是男人要流血不流泪,要强忍悲痛,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能掉下来,打碎了牙往心里头咽,因为这才是真男人!

 

对于女性视角来说,或许稍微要好一些,她似乎是被男性,被女性,被整个时代和社会允许悲伤和哭泣的,因为大家说女性是“柔弱”的,是“水”做,所以似乎流动性是一种状态。人们常常会对感到难过的女性们说,“你哭吧,你哭出来就好了。”

 

这是正常还是非正常?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奋力呐喊的零星一点?

 

换句话说,为什么不可以矫情?矫情与实在有什么不同吗?

 

再换个角度,红、黑、蓝、白,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色彩,没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评价,黑色也是一种颜色,也被这个世界所需要,与其他的蓝、白、金色一样。

 

每个人往往都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我们常常会认为对自己所亲历的事情,我们拥有绝对解释权。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我注意到你在补充这个环节里,或者说整个描述中,大多数时候所描述的都是关于你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童年过往经历,大概是由这三部分组成。

 

我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到你的“非常不容易”、“坎坷经历”,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真的就好像是“劫后余生”。

 

我不知道你自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偶尔地有一种忧伤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情绪与感受,比如愤怒、悲伤、焦虑、压抑、内疚等等一系列的此起彼伏的状态。

 

好像有一种后知后觉的味道,或者,用心理学上的词语来解释,这类似于PTSD(应激障碍)。比如,我们以汶川地震来举例,有一名军人或者是当地干部,他在地震中得知自己的亲人已全部遇难,但是他却没有悲伤,只是略微地有一些“难过”,然后继续投入到营救当中。

 

一年或两年以后,他被发现诊断为有非常严重的比如焦虑症、抑郁症,这就是应激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们并没有在当时就触发,导致什么具体的反应,而是在这之后才慢慢地被发现。

 

你的觉察和认知非常棒,把这一系列的现象和问题都看得非常清楚,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想要了解,渴望彻底改变的勇气和想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你能够在这里来提问和讲述,则更是表明了你内心的无比强大的信念和驱动力。

 

就是说你渴望看见自己,改变自己的这种力量已经超越了那些伤痛对你的影响,你真的要好好地感谢一下自己。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坚强而热烈鼓掌吧。

 

你想一想,一个孩子,在原本就不太好的家庭环境中,在不被父母好好养育,好好对待的漫长时间里,相出各种办法,以一己之力维持到上大学,让自己能够活下来,能够继续朝着生命的目标前进、奋斗,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你不必为此感到自责和内疚,不管是从前那个委屈地、受伤地小女孩,还是现在这个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自己,这都不是你的错,你真的非常不容易。

 

也许,你可以对自己说这样一些话:你好呀,我是某某,我今年22岁了。我真的很感谢你,感谢你在过去所有的时刻,所有的日子里始终和我在一起,不管是在我感到委屈的时刻,也不论是在我感到恐惧的日子里,不管我遭遇了什么,不管我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你都像那个无比深爱我的人那样,始终关注我,支持我,陪伴我,不离不弃,贯彻始终。

 

这么多年,你辛苦了!你也知道呀,那个时候的我确实没有什么力量,我还那样小,我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忍让、接受为主,是吗?我也知道,这让你很受伤,让你很难过,我甚至都没有时间来看见你,照顾你,和你在一起,而你却始终在我的世界里默默地给予我关注和支持,伴我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在我高兴的日子里,你也会感觉到脸上洋溢着的微笑,心里荡漾着的希望的春风。

 

你真的很了不起!现在,现在我终于有了机会能和你相遇,我知道了你的存在,我看见了你,也就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我亲爱的内心小孩,我可爱的朋友,一生的托付与信赖。

 

但愿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能好好相爱,好好相处,请允许我慢慢向你靠近,好吗?我看见你了,我也一直在等你,如果你也感到了孤独,你也有那么一点难过,你可以相信我,就像你曾经相信我的那样,我在这里等你,你过来吧,当你愿意的时候,我们一起背靠背,一起拥抱,一起讲只属于我们的故事。

 

这是与内心小孩建立连接,走向和解的道路,也可以说是自我接纳,是叙事疗法里的心理疗愈。通过这种对话和心灵的书写,拥抱自我,拥抱他人,拥抱这个宽广而美丽的大世界。

 

不管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哲学大师罗马罗兰的经典名句: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句子,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阳光又可爱的女生,缺少的只是发现阳光的眼睛,承认自己可爱的意愿。

 

那么,关于父母和弟弟,我的意见是要学会课题分离,区分什么是父母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一方面要理解她们也是受害者,也有各种她们的原生家庭及其过往经历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原谅,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另一面也需要一点勇气来承认,她们虽然是父母,虽然是弟弟,也给过自己支持和希望,同时,她们的一些语言和行为也的确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她们对此也负有责任。如果我无法原谅她们,也不必为此感到自责和内疚,爱和伤害都同时存在,也并不矛盾,你可以爱一个人,同时也拒绝他们对你造成二次伤害和后续影响,这与孝顺无关,与责任无关,仅仅与自己有关。

 

我明白你或许会很难受,然而,此时此刻的你已经22岁,你已经具备了自我独立的基本要素。

 

按照我们通常的做法,我们已经有了独自生存的能力;按照阿德勒的说法,你拥有了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并决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这都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他人无权干涉。只需要你对自己负责,你愿意承担这一切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与代价即可。你就可以这样去做。

 

当然,任何选择,任何不选择(维持原状)都必然有代价,有得失,要怎样做,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决定。但没有办法既想要理想生活,又不愿对自己负责,不想承担结果,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最后,我想告诉你一点,现在,网络很方便,获取信息和资源都不再困难,书籍、讲座、课程、公号、短视频等等,都是资源,你的朋友,她们都是你的资源。

 

只要你愿意,改变触手可及,只要你愿意,方法总比困难多。

 

壹心理平台最近有一个由新进咨询师组成的平台,包括课程和倾诉也都有一些相应的活动,费用也比较合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按需选择,在倾诉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自我,自我成长。

 

好了,我想我们已经走得足够远了,我们就此别过吧。不管在任何时候,请相信世界和我爱着你,只要你来,或许就会与某人相遇,我相信,只要他们看见并对此有了解,他们会给到你回应,支持,以及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祝福勇敢的你,一切都越来越好!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