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

故事达人/优质答主/词条贡献者

你好!


面对“自杀”、“死亡”、“生命”这样平凡而伟大,沉重又轻盈的人生哲学大讨论,我总忍不住想要说一点背景,我不知道它们对于这个问题,这个事实本身是否有作用,我的心却一定要让我这样表达,就如同影视剧里在某个情节处总要播放一首插曲。


有一个人,有一双眼睛,有一颗心,有一灵魂看到一片漂亮的海,梦中的海,于是那个人想要纵身一跃,入海。这个“入海”在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现实的海,这个海并不是单纯地大海、海洋,实际上它类似于一种比喻和象征,或者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是意向,比如用文学语言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大概可以写出两个句子:(1)弯弯的月亮像一艘小木船在洁白的云朵里穿行,像乘风,像踏浪,像躺在一朵白棉花上,轻盈得如同透明;(2)弯弯的月亮挂在深夜的碧空里,明晃晃的,好似一把弯刀,闪着金黄色的诱人的光,仿佛被切开的桔子熟了的味道。这两个句子就是两种看法,或者说是两种认知行为,据此,也许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两种结局。这两种认知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结局并不意味着凝固,而是流动的,不是不可更改,而是变化万千。


如果用心理学的说法来理解,似乎也可以写出两个类似的句子,一人分饰两角来代表两种心境下的不同选择与行动。


我们这里以阳光为例,尝试着写出这两个句子:①在那个早晨,我看见一片海,它蔚蓝蔚蓝的样子真美,像极了我在梦里看见的那个姑娘,长长的黑发飘逸在一袭蔚蓝蔚蓝的长裙上;②在那个早晨,我看见一片海,它蔚蓝蔚蓝的样子真让人心动,如果这时候从这蔚蓝里一跃而出一条大鲸鱼将我吞入腹中,我将永远为此而感到骄傲,感到幸福,感到热泪盈眶。


我想,至此,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关于这个热搜的大部分问题;这个问题中还隐藏着一个细节,即在这个热搜之下的评论问题,以及由于这些评论所引发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所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在这里,我无法逐个进行回答,就给出一个方向供题主取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或者说是你既选择进入,也就必然需要明白,你是否能够承受住其中的高峰与低谷,也许,你可以陷入其中, 沉迷其中,只是要注意保护自己,不因此而深受伤害,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走了。


在我们的背景色将要涂抹上最后一笔的时刻,我还想引用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中的一句歌词来作为结束:“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在这个提问中,看似只有一个问题,其实涉及的范围很宽广,回答的视角也是多种多样,故而,我在这里只选择其中的“关于自杀”这个关键问题来回答,另外,可能会涉及到“死亡教育”(生命)和社会层面,至于其它,会略微提及。


现在,我们即将开始这段关于生命的探索与旅行,我也不知道我会使用到什么方面的知识,会怎样去描述去提取我的经验和记忆,不过,让我们开始吧。


非常感谢你来这里提出这个关于我们所有人来讲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不管是对其进行词语概念上的讨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其进行事实上的认知与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都意义非凡。


请让我们从那些所谓的议论开始着手,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观点是什么:


  1. 自杀做为一个事件和一个现象被大众所讨论的时候,有利于大众对自杀事件和自杀现象的认知,有利于对下一代人进行死亡教育;


  2. 当大众谈论自杀事件和自杀现象的时候,【不论大众是有心还是无心,不论大众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非公共场合以外的其它场合下谈论该事件和现象,是否对有自杀倾向和准备自杀者构成干扰和影响?我们担心的是这是否会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他们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引发诸如“自杀风潮”之类的轰动效应和现象级的现象,以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


 当我们面对这两个尖锐的提问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实际上,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然而这两个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自己就要回答这两个提问,不是吗?尽管,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让我们从提问一开始进行,首先,我个人倾向于当自杀做为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个现象,一个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直至生命结束过程中,都是一个值得被看见,被关注,被了解,被学习,被理解,被包容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相较于被回避,被禁止,被遮遮掩掩,或者谈虎色变这类认知行为和实践方式要好很多。


自杀这一词语概念或事实或行为,与你因站在空调底下去热,与你第一次学习爬行和跌跌撞撞的走路而摔了跤,碰着头,你感到疼痛,感到伤心和委屈,想要哭泣,想要寻求母亲的安慰并无二致。它就是一个生理的现象,你渴了想要喝水,你饿了想要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一样普通而平常,它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的现象或者说自我保护的需求,如果你不会游泳,在遇到河流,遇到那种满是水的地方,你会感到不安,或者说你在正在乘坐电梯去某一层,这时却突然遭遇电梯故障,摇晃或突然地发生电路故障,电梯停止,光源熄灭,一片黑暗,你有一种孤立无助的心理状态,你躲在某个角落,蜷缩着身体,呼吸紧张,这实在是非常正常的躯体化症状,是自我保护机能,或者自我免疫机制触发的具体体现,这近乎是一种本能,尽管我们在认知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是吗?这是一种原始的动物本能,不是吗?


或者有些人说,我对此有恐惧,这是我的禁区,这是我的伤口,我不要谈论这些,我不要接触这些,这让我有一种寒光闪闪的感觉,好像用一把裁纸刀去割尼龙绳钢丝,好害怕,好抗拒,好难以赤裸裸地面对……


还有一些人会说,我知道谈论这件事会让人感到很难过,就好比是让一个患有恐高症的人去走玻璃栈道一样,她一定会害怕得闭上眼睛,匍匐在玻璃桥上,脚下像踩着一颗地雷,一动不敢动;如果,有一个人有一双温暖的眼睛,有一双温热而宽厚的大手掌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或许依旧害怕,也许也能够尝试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走过去,就像我曾经在黑暗中去打开电灯的开关那样,叭嗒一声之后,黑暗就被橘黄色的灯光给照亮了,我也就慢慢地不那么害怕了……


所以,我想,首先消除大众对自杀的“非正常”认知,“妖魔化”理解,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能为我们自己,能为那些正在黑夜里挣扎、煎熬的人们所能做的一件小事;同时,这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我们对其的再学习再理解和矫枉过正之后,以一种处理过后,降维之后形成的心理财富传承给我们的子女的较好形式,并给他们以动力去继续改善,做到我们“巨人”的支撑,起到我们“肩膀”的作用,让“自杀现象”成为一种现象被大家所熟知,被大众所理解,成为你我彼此流动、沟通、治愈的形式与桥梁,成为我们共同修建全社会,全人类安全基地的砖瓦砂石,而不是异化为“虎狼”、“鬼怪”,用一种现实的异样眼光和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异化来隔离置身于人群中的他们,那只能助长了自我的恶习,滋生了敌意,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硬生生地割裂。无异于抱薪救火,自我毁灭。


以上,就是我对关于自杀行为或者说自杀讨论的一点看法,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下面,我们要来尝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在基于对自杀行为的了解之上,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具体怎么讨论,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当大众谈论自杀事件和自杀现象的时候,【不论大众是有心还是无心,不论大众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非公共场合以外的其它场合下谈论该事件和现象,是否对有自杀倾向和准备自杀者构成干扰和影响?我们担心的是这是否会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他们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引发诸如“自杀风潮”之类的轰动效应和现象级的现象,以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办,即使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当大众在谈论自杀事件和自杀现象的时候,这件事本身的问题之处并不在于是否谈论,更侧重的其实应该是后者,即在什么时候可以谈论,什么时候需要中止,什么时候需要终止。或者说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场合之中,是否适合于谈论此事?


大众在谈论这一敏感事件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正是在这些细节之中,体现着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不同态度,体现着我们大多数社会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和理解程度,我们也是在用语言、交流、讨论,真实的言行在创造着我们的社会环境,在创造着对于不同群体所需要的不同环境,我们也在体现着我们是生硬的还是灵活的,是固着的,还是变通的。


这是生活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是独创,也是众创。是个人的精神小屋,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精神小屋。如果这个小屋是温馨的温暖的,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和温馨,如果这个小屋是寒冷的暴力的,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也都同样会感觉到寒冷和暴力。需知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关于大众的态度问题


人类一路走来,有很大很多的进步,也有很多还没有修复的伤痛,在我与你,在你与他,在他与它之间仍然海存在着许多分歧和割裂,不是吗?


对于自杀现象也是如此。让人害怕的不是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是自杀事件和自杀现象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对这种差异化的理解,以及个体对个体的包容,个性对个性的接纳,是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各种各样的事件,心理,观点,事实等,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是吗?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割裂?是自我对自我的扭曲和异化吗?是自我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和断章取义吗?还是因为“我”的心上还有一道没有愈合的伤口?故而“我”把这种“伤”以某种形式或明显或隐秘地投射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事物吗?


很显然,就像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的网络,网络对于我们来说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如果电信诈骗犯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借助网络,网络在他们手中就成为一种诈骗的工具,非法侵害他人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来说,网络就是“坏”;对于一个合法经营的电商经营者来说,网络就是扩大销售,扩展销售渠道的信息高速公路,流量奔腾进千万家,世界各地的大江大河,日夜奔流不息,让人们了解他,了解他的产品,购买他的产品,网络就是“好”。


这个问题在大众中显然也是存在的,大众对许多事情的缘由或许缺乏了解,以偏概全,以讹传讹,制作噱头,恶意引导,为了出名等不同形式的需求,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不可控的因素或许是出于好意,有时候却办了一件坏事,有时候一知半解,就容易造成南辕北辙的局面,也有的时候也许当事人只是需要安静,而大众却强行强迫对方要说点什么……


比如,你或许会听过这样的句子:

A.你不结婚,你简直不孝;

B.你成绩这么差,你对得起我辛辛苦苦的工作,省吃俭用供你上学吗?

C.你怎么那么脆弱,就你不容易,你看那xx……

D.没事儿,你忍一忍就过去了。

E.你快点好起来啊!我还要上班挣钱,我整天照顾你,我们怎么生活……


这些就是一种伤害,一种“我以为”、“想当然”、“谁知道”的认知行为,也许你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在另外一个群体的身心之上,恐怕一滴水早就是一个海洋了,你明白那种放大吗?你知道他(她)已经快要崩溃以至于无法承受了,只怕你再多说一字,站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就要往前一步,与世隔绝。所以,如果你真的不了解,不明白,你至少可以用沉默和陪伴维持他们的原状,而不至于加重,好吗?


同时,当我们谈论自杀事件的时候,是否会引发拥有自杀倾向和自杀意念的人产生一些非常剧烈地情绪波动,是不是会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和不良的影响,对于此,我们谁也说不准,我们也没法去下结论。我们能做到的或许就是在觉察到异样的时候暂时地停下来,当有人因此而感到难受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先道歉,表明我们并非有意,而是无心之举。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我们所能走的也许就是这一步,如果我们能够多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加强对此种情绪和行为动态的识别,那或许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对于这个群体中的人来说也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去净化,至少做到不要往里面增添新的污染。


尽管我自己不太满意,一时之间我也没有更好的回答,之所以没有再继续回答你下面的三个问题,是因为我突然发现在我回答完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顺便回答了下面三个问题。


好,我们就走到这里吧,也希望你能在这里有所收获。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