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洋洋同学

Lv2  小海葵

优质答主/词条贡献者/互动达人

题主好鸭~


个人认为“幼儿园不设学前班”的政策比较符合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规律,至于网络上很多家长的疑惑与反对,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只关注了政策导向的前半部分”。

对于这件事我想从两个角度发表我的见解。


官方政策导向角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整个政策的全过程。

前半部分:幼儿园不再设立学前班;

后半部分: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

这么看,官方层面无非就是推进我国幼儿教育层面和小学教育层面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完美衔接。

接着,我们仔细阅览一下政策具体事项:

小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

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等。

......

我们从中可以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幼小阶段学生在减负。

(1)幼儿园阶段

其核心就是防止幼儿园小学化,这种现象在如今城市发展相当普遍,特别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家长和老师对待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小学教育,其造成的结果无非两类:

  • 幼儿阶段孩子的学习时间远超过玩乐时间;

  • 幼儿园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幼儿教育的开支负担会比较突出。

本《意见》也有所强调:

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小学阶段

其核心在于避免超标学习,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从国家政策导向角度看待,此类做法是符合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规律。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进行“减负”,减少幼年时期不必要的社会竞争。


家长的角度


这让我想起了,一档辩论主题的综艺节目《奇葩说》里一道辩题:“要不要上学前班?”

在没有提出这项政策之前,幼儿教育阶段一直开设学前班,为什么家长之前就“要不要给孩子上学前班?”抱有如此大的争议呢?

我想直接原因取决于:你认为学前班是为了谁

换句话说就是,学前班的受益主体是谁?如果是孩子,你本能的反应自然是不上,而受益主体是家长,我建议应该上学前班。


(1)受益主体理解为:孩子

如果我们认为,上学前班是为了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课堂,一般此类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读,更多的是顾虑到其他因素,不得不送孩子读学前班。

按照这种逻辑,学前班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换句话说,是提前消耗孩子学习兴趣、激发挖掘孩子潜力值的过程,容易在此阶段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纵使出现厌学等不良习惯和现象。

但是,往往有顾虑到工作业务繁忙、无法照顾好孩子;或不愿让孩子输在同龄孩子的起跑线上,又不得不剥夺孩子的自由时间,送去各种学前班培养兴趣爱好。


(2)受益主体理解为:家长

这类家长还是比较开明的。

众所周知,学前班就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自然衔接的主体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我们就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一定要把自己放低,把对孩子的期待放低,把对老师的要求放低。在幼儿园,老师说,“你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某些人的整个世界”,到了小学,你要自己记得,“你眼中的整个世界,只是教室里的六十分之一。”

其次,衔接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

如果送孩子学前班,只是为了提前让孩子接触小学课本,真的没有必要去读,我们人类天生就具备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当我们在不具相应能力提前接触未知领域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其丧失探索未知的兴趣,进而陷入“自暴自弃”且“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之中。

学前班,又叫“衔接班”,其真实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探索未知的能力,在适合的年龄下去探索对应的未知世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衔接班不是无缝衔接,而是快速适应

这是一种生物及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集聚注意力,进行未知世界的探索。


按照“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

二者是彼此吻合,所以说,幼儿教育取消学前班的设置、降低小学阶段的准入门槛是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小学教育的竞争程度,特别是降低教育资源不对称带来的心理上的损害,教育改革无法做到同一起跑线,但是可以尽可能的规避。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