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启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精华答主

你好,题主:


听起来你是因为感情的挫败而引发的焦虑,由此开始质疑早年妈妈的离世带给你的负性影响,对吗?


不知道你今年多大年龄?成长的经历是怎样的?有过几段类似的感情挫败的经历?


如果你的恋爱情感经历发生了N多次类似的痛苦体验,那么你对自己在感情模式

中的解释是正确的,并且有一定的道理的。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如果婴儿在0到3岁期间丧失了母爱或者多次更换抚养人,

那么就会因为无法与生母建立安全的稳定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可能造成分离创伤,

也会对人格的发展带来致命的硬伤?


这是因为:

母亲的离世会让婴儿丧失客体(妈妈);

会让婴儿丧失客体的爱;

从而在他的内心世界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也就很难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感,

并且如果多次更换扶养人,无法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而长大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进一步解释:

婴儿会带着矛盾的心理跟扶养人互动,一方面渴望一个理想化的妈妈爱自己,

另一方面又担心被妈妈抛弃掉,所以它会带着两极化的思维跟妈妈互动,当获得

妈妈关爱的时候就符合理想化的妈妈,从而过度的对妈妈依赖,当妈妈无法满足正常的

感情需求和生理(喂奶)需求的时候,就会把愤怒投注到扶养人身上,认为是坏妈妈。

从而容易造成矛盾型依恋关系。

这种矛盾型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往往会把早年的体验投注到恋人身上,

一旦发现恋人忽视和冷落自己,就会立刻激起婴儿的愤怒,感觉到被抛弃的危险,

为了避免早年丧失妈妈的痛苦再一次发生,会立刻选择抛弃对方,但是对理想化的妈妈的那一部分

依恋又让他对对方难以离舍。


如何破局?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的那样,早年的妈妈的离世造成的,可能需要处理这部分创伤,

创伤的节点不除,在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一种心理年龄的停滞,可能一直导致来访者重复这种错误?


另外涉及到资料的非常有限性,如果你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讨好型人格那么也有可能会产生类似的

痛苦体验,这是因为讨好型的人一般都属于低自尊,没有自我的人,一旦丧失一段亲密关系,

他们会立刻找不到南北,找不到自我,因为他终其一生可能都是通过认同他人来找到自己的存在?


当然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想获得更有效的帮助,可能需要考虑系统的精神分析?


加油,壹心理和我永远爱你!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