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潇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其实最早看到暨南大学公选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的消息,我是挺震惊的。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就是会存在各种不同的人,我们不能因为那些不同是少数,就把这类群体列为不正常,因而当时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我本能地觉得这种做法缺少了一些心理学本应具有的“中立和包容”。


然而,两次上诉之后,法庭维持原判,我想这样的结果必然也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当然我们无从得知法庭这样判决的初衷是什么,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这样的判决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即便具有这种存在的合理性,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性恋不应很笼统地作为一种性心理障碍。


首先,同性恋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区别,先天的,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他们只是和大多数人不同而已,你喜欢男孩,我喜欢女孩,只是不同,并无对错。这也是我前面讲到的,不能因为少数就觉得这个群体是不正常的。那另外的后天因素导致的,很有可能是经历过一些创伤事件,使得个体在性方面对异性产生恐惧,而在同性那里能获得爱与支持,因而转变了性取向。还有一种,我觉得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造就的,就是很多人都很“无聊”,需要一些新鲜感,一些是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再没法满足他时,就会去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一些刺激,还有一些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时候出于群体认同和新鲜感的追求,会去尝试。所以,所谓障碍,最多也只能指后天因素导致的这些人群。


另外,我认为,在个体行为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社会需要多一些包容。有些恐同者对同性恋群体的排斥、谩骂,其实多数也是因为对这个群体不够了解,或者因自身被同性恋者“伤害”过,因而将这种情绪蔓延到整个群体。比如同性恋“骗婚”之类的,确实对第三者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但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接纳度太低,种种压制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和问题出现。


大学的教材中出现这样的描述,无疑会使本来不了解、厌恶该群体的人群更加产生负面情绪,因而同性恋群体的处境也更为艰难。但同时,我想一件事情都有两面,也许此举也会催生出更多专业人士的科普与呐喊。


作为普通人,我们对这个群体能做的就是尊重。你可以不认同,但是去尊重对方的选择,不要随意指责与谩骂。因为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真的太大了,如果仅仅因为有些人与我们不同,就把他们列为不正常,我觉得太过傲慢了。


我是萧潇,周贤心理工作室咨询师,擅长用卡牌、人偶等小物件进行个案精准呈现及转化,与你分享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有问题可私信我!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