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_利

Lv2  小海葵

咨询达人/优质答主

        首先对于题主的用词有一点小困惑。“不对等的交流”,让我在第一时间觉得题主并没有把咨询师和来访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是会隐隐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然,这也很有可能是我过于敏感,题主想表述的可能是双方在信息和知识掌握上的不对等,这样的话,就需要跟题主说声抱歉,产生了误解。


        说谎,在百度百科上的释义非常简单:说假话,隐瞒事情事实。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来看,说谎绝对不算是一个褒义词。


        当我们在说一个人说谎的时候,往往潜藏着对这个人的一种指责的态度。咨询师也不例外。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潜藏的指责态度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但对于咨询师而言,如果我们已经在心底潜藏了一种对于来访者的的不信任和指责,那对后期的咨询可能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不建议用“说谎”这种感情色彩比较明显的词语来界定来访者。当然,“说谎”比起直接指责来访者为“骗子”而言,已经是非常中立的说法了。


        题主问的是如果来访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有的存在编撰故事,增加不存在的情节的情况;有的则是编造情感、回避真实情感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和真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怎么确定有说谎的成分?


        如何判断来访者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这的确不是靠一两句话或者一两次的咨询就能下判断的。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明确知道来访者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是源于题主说的“来访者的前后矛盾”。然而,两次前后不一致的描述,不代表就一定有一个对一个不对。


        就好比盲人摸象,针对同一个有形的物体,几个人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有人在撒谎。


        对于心理学中的“谎言”,我们需要做的同样是通过这个“谎言”,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动机。所以,当发现来访者”说谎、前后矛盾时“,也不必急着去指责来访者的不真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


        排除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外,第一类谎言的背后潜藏的是“讨好别人”的一种行为模式;第二种则更多是源于自卑和不自信;第三种则是一种内心防御机制的体现。


        前两种状况是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第三种就显得比较复杂了。


        当来访者处于第三种动机而表现的前后不一样的时候,咨询师千万不可以急着下判断,因为这种时候的前后矛盾,很可能就像是盲人摸象中的两种表述。而咨询师很有可能还需要听到更多种的矛盾表述,才有可能平凑出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状况。


        所以,咨询师可以和来访者一起从一个方向去深入觉察,当阻碍过大的时候,也不必急着一定要去克服,反而可以换另外一个方向,继续之前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终究会让隐藏的很深的那个貌似不可知的东西露出真面目。


        因此,当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前后提供的信息有矛盾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评判来访者。当然,合适的时候可以质疑。更多的时候,最好是可以和来访者一起探寻每一个不同信息背后潜藏的含义。


        中立,是咨询师必须要保有的态度。


        以上,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