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徐娅

心理作者

题主你好,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这确实在心理咨询中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当咨询师发现来访的话语中,有矛盾和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如果这时候,先简单粗暴的将这种行为直接定义为“说谎”,很可能会错失一次和来访一起深入探索这些内容背后的机会,相比纠结在来访说的话“是真是假”,错失这种机会才最为可惜。


因为,心理咨询之所以能有效果,“解决事实”并不是核心,“关系”才是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


Frank夫妇(1991)讨论了心理治疗中的六个共同因素:治疗关系、希望注入、新的学习体验、情绪唤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实践的机会;Norcross和他的同事们(2006)认为,密切的治疗关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心理咨询中发生的一切,来访报告的内容无论是言语还是非言语的信息,咨询师都应该先把它们当做“真的”,这个“真”,指的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去理解来访,ta的一切表达,都是ta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来访者的“前后不一致”,可能是刻意隐瞒,可能是内在体验的矛盾和混乱


咨询师需要首先检查咨访关系,来访在目前的咨询中,是否感觉到足够安全、足够接纳、足够令ta愿意吐露内心不为人知的部分?如果来访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刻意隐瞒”,这一点上的议题对于ta意味着什么,来访的人格特质是否需要咨询师在这个时间段对“刻意隐瞒”做出回应?如何做出回应?


这一切,都取决于咨询师对来访是如何进行个案概念化的。个案概念化就像是一份地图,目前咨询师和来访处在地图的哪个地方,有了这份地图,才能更好的前进。


如果是“非刻意隐瞒”,通常会表现在来访许多方面的矛盾和混乱,咨询师需要做的仍然是共情、理解、跟随来访,帮助ta理清这一团乱麻中的线索和头绪,帮助来访把ta内心体验到的混沌言语化。


PS.一定要督导,一定要督导,一定要督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祝好!


我是心理咨询师徐徐,世界和我爱着你。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