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B

精华答主/分馆馆长/心理作者

○ 成为一名心理学创作者,大家认为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经过2年断断续续的心理答主写作,内心出现过好很多『坚定』的瞬间。

嗯,这里,我们不能跨过这个边界。


有的可能是个人原则

有的可能是行业服务特性

有一些则是面对『相对』弱势群体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1、写作、答主、主播,这些应该遵循哪些心理学边界?


(非心理)写作、答主,本身有基本原则:

1)、【版权】不能抄袭

2)、【保持客观或可读性】尊重事实,不能断章取义,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编造事实,自我标榜

但常规的写作可以不考虑读者感受,仅从内容、观点本身,用文字完成一次表达和记录。


而心理学写作、答主、主播,还存在着一定的『助人』意图。(除科普文以外)

这就不能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且很多时候应该以『读者的获得感、提供有效信息』为目标。


所以作为心理学创作者(非科普),还应遵循关系中潜在的一些规则。


[ 1、说教问题 ]

提供信息、未来策略和认知思维拓宽,

而不是教条式操作指导。

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引起不适,不信任,甚至感觉到被攻击,被贬低


有很多创作者在创作初期,很难摆脱说教式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会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父母、长辈。很容易给人带来更加不好的体验。


[ 2、情感共鸣 ] 

即进入访客的内心世界。

可能每个咨询师都会告诉你,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多么重要。

而在创作过程中,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与你的读者建立共鸣,进入ta的内心世界。


如何做到?

除了强大的觉察、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互动水平

其实就是你的内心有真正的关心、爱,可以给予别人。

冷漠的文笔,会消耗访客为数不多的积极能量,让他们感到压力和焦虑。


[ 3、价值观包容 ]

(即社会容纳、胸襟、更大的视角)

这里很好理解,当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问题的威力就变小了

而当访客感受到你能够真正接纳ta的想法,

哪怕观点不同但并不排斥时,有效信息才会真正被学习和看见


但这里,对创作者也是一件很棒的体验。

当我们愿意主动包容他人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的身体特征、文化特征、信仰特征,甚至一些观点的不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这种成长是求助者、提问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的反馈


[ 4、隐私处理 ]

互动过程中,不要求用户提交隐私信息;

甚至主动提醒对方保护隐私,这时对方会感觉到你真的为ta着想

涉及隐私内容时,应明确说明你的隐私保护原则,让对方知情,不要想当然认为对方已经知道了

当写作过程中涉及一部分用户隐私内容时,应书面、邮件等正式的方式获取『知情同意』


[ 5、基本的应对策略 ]

只是提出问题,不提供应对策略,是不负责任的。

起码提供推荐书籍、求助机构等简单的方法、指引。

其他:

- 顺势而为

- 避免营销

- 知情同意


#2、应该秉承什么样的个人原则?或者避免哪些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


[ 1、救世主情结 ]

[ 2、停止个人成长 ]

[ 3、超出个人能力的服务 ]

[ 4、影响了生活或健康却不求助 ]

[ 5、传播有重大争议的伪心理学 ]


他们能验证一个创作者的『开放性』『自我约束』和『人格健全』

反之,则可能本身仍存在成长漏洞需要完善。

通过创作也可以自我完善,然鹅错误的方向也会越走越偏吧。


#3、如何保持学习?如何保持平常心?功利心如何调节?如何保持真正的关心和帮助?


[ 1、保持学习是不难的。]

在社区,在工作和社会交流中,都可以学习。

但是保持学习兴趣主动解决短板,却是很难的。

并不是我们没有『自知之明』,

而是我们所不擅长的,往往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个人成长中的大小问题。

面对ta们时,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很艰难,痛苦

所以即使我们知道问题所在,也可能会逃避。


不能保持学习的创作者,也许也可以达到目的。

但是应该是不能成为优秀的创作者了。

也可能随时被自己逃避的问题困住吧。


[ 2、适当功利心可以给我们带来奖赏、动力。]

但应该分配好比例。

如果注意力都是名气、金钱、权力等,

也许会让我们忽视真正的危机、陷阱和伤害。


[ 3、真正的关心和助人意愿,有时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能力吧。]

当我们有了时间,能力,视角;内心自洽,丰富;以及有过相似的经历、观察

也许更容易在创作中去关心他人的想法和微小的反馈。


#4、心理学内容对整个行业的价值是什么?作为创作者怎么维护和推广这些价值?


我一直认为,人人都需要社会的心理支持


但这个心理支持不是心理咨询,也不是心理学知识、课程。

而是知道可以从哪里获得帮助,什么样的帮助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是知道哪些情况是正常的,哪些行为有特别的意义;

是能够真正的觉察自己的需要,喜欢哪怕一部分的自己。


而这些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服务,只需要「多样化的心理内容」即可。

按照很多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有9000w人有抑郁经历,每年有10w 青少年有自杀行为,产妇中有四分之一甚至以上的人有抑郁问题,无数人有原生家庭、情感、语言暴力等创伤问题……


而绝大多数人,并不信任或者没有有足够的资源获得心理咨询,

那么心理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


也许创作丰富多样但『心理内容』,可以成为适合多数人改善轻度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而现在心理内容仍然非常稀缺。

博眼球,刻板,甚至很多内容略带着一点故弄玄虚。

心理服务在大众心理,影响力不如星座星盘,讨论时还有羞耻感

另外还有营销感,就像健康保险给人的感受,有时需要,但总觉得没多大用处,还要花很多钱。


但『心理学内容』可以不标榜服务、咨询,也能潜移默化改变更多人的认知谬误。

还能可以让我们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带来心理层面的自我觉醒。


最后,维护心理学内容价值的方法,就是,多写吧。

毕竟鲁迅也是想用书写和文学,帮助更多人觉醒呢。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