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

故事达人/优质答主/词条贡献者
题主,你好!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各种领域的观察与理解来看,我们或许不陌生这句话:社会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如果说单身是更多地限定于处理与自我的关系,那么婚姻就是对自我及自我世界关系限定的拓展和突破,是允许一个似乎熟悉的异性走进我们的世界,并且将长期地持续地建立这个世界,修缮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从处理一个人的关系演变为处理N+1的关系,是吗?

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演变的进程中,我们很容易自觉活不自觉地产生这样一种文化基因:我不重要!退一步来说,至少我们会默认这样的观念:我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矛盾,出现一些情绪,甚至是身体出现很强烈的排斥感、拒绝感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就像穷怕的老农,忍忍就过去了。

忍一忍,放一放就真的能过去吗?

我们自己其实也明白,就像一个人没吃饭一样,即使他嘴上可以很自然地故作“我吃过了”的状态,甚至可以达到毫无痕迹的自然。然而,我们的身体,最直接的,我们的胃当真不知道它有没有吃过?有没有食物进入,还是在空转?

没有办法欺骗,这种欺骗必然被身体和心灵所记忆,一如一年之后,树就将在它的心里默默画一道圈,那是它记录自己年龄的方式,我们人也一样。

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不重要的时候,或者是当我们把某人,比如把父母,把爱人,把孩子看得过于“重要”,超越于“我”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不由自主地一味付出,似乎想要倾尽所有,倾尽一切地支持某个人,帮助某一个人,看起来好像是“无私地不求回报”。这种无私地默默奉献背后难道不是一种隐痛吗?难道不是一条心灵上被遮掩被深深埋藏起来的伤痕吗?

在某个时刻,你会偶然地想起,慢慢地清晰起来,你会觉着不公平,不值得,会问一句:为什么啊?我这样做我值得吗?

即使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也可能在谜底揭开的那一刻爆发---你怎么回事?

期待与付出不成正比,没有达到自我的预期,有一种所有付出都付之东流的感觉,悲伤和愤怒在这一刻降临,寄托于他人(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者),像押宝那样孤注一掷,想要奋力一搏,想着可能地覆天翻,然而这难度多大啊。

这种重量和依赖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力。

先照顾好自己吧,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吧,首先和自己对话吧,问问自己的心,它至少会表明一点:什么我不能接受,建立了这一条法则,其余的规则就毫不费力了。

有能力爱自己的人才有丰盈的爱给予他人,有能力和自己好好独处的人才可能更多地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说到底,我们自己是根,他人是叶,至多也就是嫁接。

要注意源与流的关系。

但愿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你能从这里开始,走出你自己的心路,修建你的心灵大厦。改变,从心开始,从一念开始。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