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守望者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抱抱题主

从题主的描绘中,能感受到那种无助,可能是只有在每晚睡觉前回想自己这一天或一生三十年都会伤心而难以入睡的吧。曾经在五六年前,我也有过这么一段部分相似的历程,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感觉生活不应该困于一个山村却很难改变。这些其实还好,我感觉除了有公主梦一直不能实现,还引起我共鸣的莫过于那一次次在尝试心理建设中看见自己的破败和不完美。如果不好好调节,这对自己的打击非常巨大。
1首先说自己的外貌认知这件事,大家普遍对自己外貌不满,包括我,
因为我们(以网上的标准衡量自己)美不美,基本只是外表而已,殊不知美的定义是多元化、个性化、......

真正的美应该是(从头到脚的评价:头中的知识、眼中的格局、口中的情商、肩上的责任、胸中的志气、脚步的稳重)

数据表明:

每月会有10000人上谷歌搜索“我丑吗?”
60%的女性觉得自己不好看
17%的人/天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好看,而选择不去面试
31%的青少年在活动或者演讲中半途退出,理由是:觉得自己不好看

这些数据看上去很可笑很恐惧,但这是眼睁睁的事实啊!丑&美的定义

小时候的定义:

美=受同学或者老师的欢迎(当然除去绩好的),或者别人说他好看
丑=大家都不喜欢他,不受待见的,有同学和我说他丑

可见小时候——我们是没有主观意识,判断意识的,记得我第一次看《天使艾米丽》的时候,感觉她父母的描述好奇怪,后来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说的,人生一直艰难。这我倒是理解,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走的慢了注定会被节奏落下,可能我们错过了08股灾,网购风口,打车软件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我们还是需要奔跑。

一倾诉法,即将自己的心里痛苦向特定的人倾诉,这是近年来很流行的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很高兴你找到了壹心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受挫后如果一直把焦虑紧张的情绪锁在心底,很容易形成一股失控力,影响机体正常机能,滋生毒素。(比如我们常见急火燎泡)倾诉作为一种心理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好。当然要注意倾诉对象的选择,专业性较强切无生活性交集的专家是最好的选择。
二优势比较法,受挫后有时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就需要自己进行一定的心理平衡,较为常见的就是寻找比自己更惨更为不幸的对象来进行比较来获取心灵上的优势感(这也是大多数搞笑视频都是别人不幸的原因)。首先这种方法可以转移注意,最短时间内让自己平心静气下来,然后通过自己的优势处,找准发力点,寻找走出困境的潜力点。
三目标法,挫折干扰,甚至毁灭了你现在的生活,原本的目标自然消失不见,为了更好的走出困境需要树立新的目标。确立目标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化为工作动力的好机会,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树立目标,即可以抑制你超不好消极的方向滑去,又可以激发动力。
2我们说说家庭的事,
婴儿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实践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
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就是从婴儿依恋开始的。鉴于家庭方面可触发的点太多,题主的描述很难让我给出一个切题的回答,我在这里讲一个算偏题的小技巧吧,就是去除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有三种: 
 1.绝对化要求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艾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3.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其实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从题主对家庭暴力的描述来看有一点点以偏概全,我小的时候挨过打,甚至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被打过一次,我承认我错过,但我讨厌遭受暴力,所以对于题主所遭受的家庭暴力,我先以同样挨过揍的身份抱一抱。然后我们尝试改变下自己对家庭的认知,一直感受暴力可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过分概括化往往发生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过程中:评价自己可能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焦虑、抑郁……评价他人可能导致敌意和愤怒等(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进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负性情绪。)
      建议: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该只评价人的行为和表现,即尝试将家庭相处与家庭暴力分割开来,尝试将目光从最深沉的底色上挪移开,一幅画有明有暗,既然已经痛苦那就先别一直盯着看,想的这里我的屁股又有点隐隐作痛了,我挨打,不一定是我错了,我现在挨,不代表明天我还要,我以前挨,不耽误我会找一个如意郎君。暴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战争一直都在,不要让它遮住你的全部。加油୧(๑•̀⌄•́๑)૭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