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吃萝卜头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我认为最好的输出是行动。我也是非常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时候的虚拟世界如沉迷于游戏,中学的精神世界如沉迷于诗词,大一时的理念世界如自己的理想原型。想得太多时,以至于在晚上分不清哪个才是梦境,感觉梦境和现实连接在了一起,即使感觉醒着也能记起前几秒脑子所梦之事,感觉睡着也能记起前几秒脑子所想之事。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安静,喜欢思考,追求独立,不想劳烦他人,不擅长表达,以至于想追求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 如画画。有着自己的目标,目标也很远大,但是就是难以启动自己,甚至连打电话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都是一件难事。

脑子里想的,现实中学的,已经充满了大脑,输入量很多了,脑子也越发地没有活力,感觉进入了一个圈之中,想来想去就是那么几件事,周围发生的事都可以视而不见。处理不了更多的信息,就更渴望安静,更加喜欢待在自己世界里,一出去就会碰壁。

我从小就不太合群,原因是我认为其他人没有什么趣味,自己待着想着古里八怪的东西更有趣。虽然我也能正常地交流交际,但是时间一长,我的社交能力就下降了,因为长时间不关注圈子发生的事,所以也没有什么话题可以交流。小的时候感觉很好啊,尤其是自己一个人在用功学习,别人在成群的玩的时候,感觉尤其地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习惯已经阻碍了我的发展。我就一直想要走出去

我现在认为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逃避,如果你没有过多接触社会的需要,比如做个科学家 作家什么的,如果觉得在里面挺好的,其实也很OK的。毕竟每个人不同。如果需要走出来,那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步是利用我们的比较强大思考能力去发现我们的预设,并且修改预设,使之使我们适应现实。

预设这个概念是我瞎想出来的,我想分享分享。预设就是预先设定,就像玩游戏一样,人物都有一个属性面板的设定,我打开面板,然后改变人物的设定。我感觉我们现实中的人也有类似的设定。这个预设就是我们行为前提,指导着我们的行为。预设存在的地方应该是我们的潜意识中。比如一个人自然地觉得孩子一切都要听父母的,他认为这个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封建的家长制就是他的预设)。我们预设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预设)和我们的环境以及经历。

我们一切的自然而然的,以为自己一定会这么做的,对于自己来说是正确的,认为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这些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强大的预设。比如说,我们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这个行为背后的预设是什么?是你真的喜欢安静还是你被迫喜欢安静?比如你的父母不理解你,你也不想和他们说话,是被迫安静。比如你有些自卑,你觉得和同龄人玩会嘲笑你,是被迫安静。再比如你需要安静地思考未来的出路,这也是周围人没有给予你足够的安全感,你选择被迫地安静。好的,假设我们发现我们喜欢安静的预设是父母不理解自己。那么就要改变这个预设,改变成我们其实不喜欢安静。因为我们想要走出自己的世界,想要摇滚,想要欢腾,想要刺激,我才不要什么安静。那么就行动起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为什么关系那么差,我们自己有什么原因,然后改掉,一点点把关系变好,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走出来的过程。

我认为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都是可爱的小孩子啊,有自己独到地看世界的方式。小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只要想走出自己的世界,就多想想办法,观察自己理想与实际的差别,然后去改变自己的预设,用行动处理实际的关系。

做事情莫过于处理我和世界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喜欢在现实世界是可以切换的。所以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朋友,可以真正思考一下自己,从身体到心理,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要想思考成功,就需要一个对象帮助我们思考,那就是我们的对立面 现实世界或者他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