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妻曰矜

Lv2  小海葵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以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虽然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老师更多只是在知识技能层面上教学生,而很少在情绪情感心理层面照顾学生。


简单说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教书的工程师。


我认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


在古代,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天地君亲师”,老师教的可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古代资源和活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不是被迫害妄想的空话,而是可能的现实,所以就有了,一个徒弟半个儿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凡是自己儿子能接下来,有谁愿意把安身立命的本事交给别人呢?自己的后人怎么办?别忘了,在古代,人们对于香火传承是有执念的。


到了明朝株连十族的刑罚,更是加强了这个连接,即师父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技能的“师”,还是有情感的连接的“父”,而且能够开门授徒,又能招到徒弟的也都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


所以教师是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就是来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随着物质丰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工业文明机械生产的发展。


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而教授知识技能也成为一项职业。


这时教书育人这个角色实际上发生了有一个分离,即情感连接在减弱(因为竞争和继承的关系在减弱),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加强(来源于同辈人竞争上岗,争取自身更好发展的要求),师父也变成了教师。


而父的部分则更多落在了家庭,但很多家庭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转变,同时社会变迁让不同时期的人面对不同的问题。


在抗战时期国仇家恨是主要矛盾,所以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一场诉苦大会搞不定的。


而在我国在建国初期,人民思想高度统一,情感需求也相对集中,所以几部样板戏就能够维持很久,但这样的状态很难持久,慢慢的随着发展,物质丰富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所以我们遇到的情况和父母辈遇到的不一样。


这样让师和父的分离出了问题,而问题主要出在“父”上。


做父母的门槛要比当师父的门槛低很多,所以很多家庭都无法承接师父中分离出来的“父”。


这可能也是丧偶式育儿的成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因为养不教父之过,而父亲又缺乏承接“父”的责任的能力,压力山大,受不了就只能逃了。


其实现实,已经在提重视家庭教育,并且要和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的问题了,就是要弥补“父”的缺失并把分离的“师”和“父”再往一起拉一拉,虽然无法再度合一,但也比毫无关联要好。


而要彻底解决“师”和“父”分离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心理学和哲学是两个关键的工具。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