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静水)

Lv2  小海葵

咨询达人/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

看到孩子一直关在房间,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看小说,因为不想上学离家出走,感受到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只是题主最后一句的问题,似乎关注的焦点在“五一之后能否上学”上,似乎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其他的都没什么关系了。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有这样的感觉,那题主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而不关心我这个人的感觉呢?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叫做“目的论”,即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目的为基础的。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是孩子会关心“我是谁,我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我是否被爱和被尊重?”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归属感就是他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里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被接纳和认可的。
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背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些什么吗?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小说,是不是只有在小说的世界里,他才觉得被接纳?是不是只有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才觉得安全?

价值感就是一个孩子是否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否能对家庭对学校对集体做出贡献。

归属感是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源泉,价值感是孩子实现爱和尊重的目的。

一个看起来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和自己的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孩子可能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到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且为了得到归属感他们所做的努力非常笨拙,在大人们看起来就是惹人厌烦的不良行为。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们的行为越让人反感和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的寻求归属,寻求自我价值,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所以行为表现可能就越发的令人讨厌。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把孩子不当行为当做孩子求助的信号,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和信念是我们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提出每个看似错误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是下面四个需求之一:
1、寻求过度关注,有这个需要的孩子一般会抱有这样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关注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孩子这个需求背后的信念是: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孩子这个需求背后的信念是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孩子这个需求背后的信念是我不可能有所归属了,我放弃。

那怎样才能帮助父母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呢?

《正面管教》书中提出两条线索:
1、从大人对孩子的行为的情感反应出发。
如果看见孩子关在房间里只看小说其他什么都不做,你的反应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关注;
如果你感觉到受到威胁,挑战,感到自己被激怒或者觉得自己被打败,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权力;
如果你感觉受到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孩子的目的可能是报复;
如果你的感觉是无助无力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孩子内心,甚至觉得有些绝望,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2、从你要求孩子停止他的行为时孩子的反应出发。
如果你要求孩子别看书了,走出房间聊聊天,如果孩子的反应是停下来一会儿但不久后又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他可能是在寻求关注;
如果孩子继续看书,并且对你言语顶撞或者假装听不见沉默应对,可能是在进行权力之争;
如果孩子对你说些很伤你心的话语或者直接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孩子可能是在报复;
如果孩子反应消极,让你不要在努力,放弃吧 别再打扰他,可能他在自暴自弃。

那么根据上面的两种线索,题主能理解孩子不想上学沉迷于小说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哪一种情况了吗?

而且对于十三岁的孩子,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他们。十几岁的孩子正在探索脱离了父母的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在同龄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所以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可能是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之一,他们的叛逆背后可能也包含着对父母价值观的挑战与验证。

因此养育十几岁的孩子也特别的不容易,父母要意识到过度控制的养育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以鼓励的方式去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有所归属的,是被爱和尊重的,他们才会愿意与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