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读书使人进步,这句话很有道理,但用在解决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上,可能会收效甚微。
从您的描述中看出,您很有积极改变的自觉意识,内在学习动机强烈,并且您能够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应对现实难题。
您通过亲子关系的书籍汲取专业知识,通过此番学习您觉察到过往的亲子教育中自己偏向于过度说教和对孩子过于严苛,这才致使孩子出现了偏差行为,这是一种蛮重要的觉察和反思,也是您开启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进一步,您更是积极通过理论学习带动了行为层面的亲子互动模式改善,在后续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中,您还发现了婚姻关系的问题症结,您继续积极利用资源来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知识层面更加丰富,但后来您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问题还是那样的问题,一切似乎又回到原点。所以当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会使您在感受层面体验到无力和挫败感。爱学习的您继续深入探究,接着您进一步分析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把自己性格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个遍,其实理解到这一步,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似乎问题的症结有了终极答案,但它之所以显得“无用”,并不是知识本身的错,也不是您学的不够好,而是到此为止,问题它只是被你“看见”了,而“看见”到“解决”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重塑”环节。
重塑的是什么呢?重塑这个词似乎有点悬,更通俗一点来说,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即改变旧有的、无效或低效的行为模式,换之以新的、有效的、积极的、良性的行为模式。
不过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我只要学习足够多的知识就可以拿来就用了,其实不然。也许其他方面可以,如果期待心理行为层面的改变可以通过知识累积就得以改头换面,那是注定要失望的。
究其原因,我们的很多行为模式都是从小到大稳定存在至今的,每一种应对现实问题的方法都有它长期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过度说教和严苛教育虽然破坏了亲子关系,引发了孩子逆反心理或行为,但在过去某些时候它却可能促使孩子对规则更遵守,对自己的学习或其他方面有更高自我要求,所以它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哪怕是曾经的。
成年个体的行为模式通常是自动化的,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现实的需要则是要求为人父母的要更有弹性的跟着孩子的成长而灵活变化。(当然也许有更深层原因,比如为什么明知这么做是好的,但就是无法做到或无法坚持,也许有某种基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让我们继续维持旧有模式,有关这部分也许需要更深的分析才能看得通透,这是后话,扯远了。)
可能更有效的方法是进入到专业关系里,通过更深层的心理分析和“”关系再现”来进一步提高自我觉察,进而引发行为模式的逐步改变,这大概是行为模式“重塑”的高效能方式,不过过程不易,耗时耗力。能勇敢的进入到“”关系”里来探索“关系”,也如同回炉重造,(回炉说得有点夸张了,不过意思差不多哈)至少也是对自身问题进行修修剪剪,痛并快乐着。
自我成长总是带着冲突和痛苦而来,一路上伴随疼痛和喜悦而缓步向前,最终可能会让人改头换面,如获新生。
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