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航

Lv3  小海星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这本书的核心不是教人怎么死,而是因为人们面对死亡的感受离不开活着的状态。

首先,“人的一切焦虑都和死亡有关

担心赚不到钱、不被别人认可、没有满意的关系……无一不和死亡有关,生理上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和情感上的死亡。换句话来说,和死亡有关的问题会更接近问题的本质,越接近问题的本质,我们就越清楚自己在意的是什么。但是另一方面,死亡是一个过程,包含了很多和人切身相关的部分,单纯的“死”可能很多人都不怕。对于很多理想主义者或者狂热分子来说,如果身体的死亡能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满足,“死”并不可怕,甚至还可能是他们逃避死亡焦虑的方法。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

对别人毫无影响力、什么也没留下、也不知道自己真的在意什么……有时候光是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都会花费大量精力。年龄越来越大了,慢慢接近死亡了,本来也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能真的活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想到以后也会像以前一样,这时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所以“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这句话让人想起《阴符经》里的“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以前不知道啥意思,现在看了亚隆他们之后有点明白了。《道德经》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前面好像是说没有身体就没有焦虑,后面又说爱自己的人才值得信任。加上上面尼采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说:只有我们充分地活过了,才能平和地面对死亡;只有我们足够爱自己,我们才会真的关心别人。

所以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面对死亡也是这样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不是舍弃自己,而是接近自己最真实和可靠的部分。“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道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越是接近问题的本质,我们所拥有的的也会越稳定。后来发现,其实不只是我们会拥有什么,而是自己有了拥有这些东西的能力,以及真心和它们待在一起的感觉。


  • 鲸厂问答君
  • 人生答疑馆
等2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