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薇

Lv2  小海葵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


#比起人类咨询师,机器人“心理医生”在哪些方面能做得更好?


〇具有实时传感器获取信号、精准感知面部表情、通过“微表情”“微动作”准确推测来访者情绪等“黑科技”

〇不容易因为文化、价值观差异导致偏见,更加包容

〇有“职业责任感”,不会轻易“说漏嘴”

〇不会因为疲劳、疾病等影响工作状态




#机器人“心理医生”能让来访者产生共情吗?


黑科技在手,“读心术”我有~


从“咨询师”角度,如果获得了如题所述的“黑科技”,当然可以更好地明白来访者的状态——

*戴着“面具”的微笑抑郁者,可能会被眉间细微的沮丧“出卖”

*阻抗严重的部分青少年来访等群体,也可以通过情绪获得沟通的媒介

*危机干预等特殊、紧急情况,及时识别情绪并给予有效回应犹为重要


很多时候,人们身边并不缺少能直接给予建议的“导师”,但准确、柔和的共情却并不多见。“你一定很难过吧”——情绪被精准识别,既能为来访者带来“我被看见了”的放松感,也能提供反思与自我觉察的契机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提问“你会不会读心鸭”了~


这种“共情”的缺陷


1、这种“共情”,更多的是一种“识别情绪——反馈情绪”的模式,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共情”


真正的共情,往往不只是单纯对情绪的反映,还建立在准确评估事件本身及来访者认知的基础上,更能指出来访者“心中所有,意识中所无”;纠缠于感受中却很难描述出来的真实情感


【共情】也分水平高低,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中摘录一种共情(同感)的评分标准(原书中还提到了艾维,卡库夫和贝伦森的两种评分量尺,可以另外了解~):


(2005版,P112)伊根曾把同感分成两种类型(Egan,1990),第一种是初级同感,它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和想法的了解并反馈这种了解。

第二种是高级准确的同感,运用这种同感时,咨询师显得积极一些,他不仅使用倾听技巧,而且常结合一些影响性技巧……那些东西是当事人疏忽的,更可能是无意识想要回避的东西。当事人往往会有一种顿悟、震撼的感觉。


举个书中的例子:


当事人:我拿不准他到底对我怎么样。我跟他一起上街,他老是盯着别的女人看,我气极了,我知道自己没有魅力……

咨询师A(初级同感):你拿不准他对你是否有真情,你对你们的关系感到不安全

咨询师B:(高级准确的同感):一方面你怀疑他是否全心全意地爱你,另一方面你又很看重你们的关系,你害怕由于自己没有魅力而失去他,我能感觉出此刻你这种不安全的感受


可以猜测,我们大多数人或是人工智能,经过初步的学习都能达到前一种水平,但想要达到【高级准确的共情】这种复杂、灵活的水平,我们则需要更长久的实际练习,机器人“心理医生”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


高级同感反应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出错的概率也较高。一旦出错,对咨询关系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机器人“心理医生”显然更可能规避这一风险,但与此同时,也更可能失去深入地与来访者“站在一起”的能力


(艾丽画外音:我太难啦23333


2、这种“共情”太过敏锐


一般而言,真实咨询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急不慢的过程。也许咨询师一开始并不那么“懂”来访者,会多次询问同一个问题,会在共情上出一点小偏差,也会犯一些奇奇怪怪的错误……


但这样的关系也显得更真实、更能还原出一段普通人际关系的真面目。一开始的“不懂”,也为关系的磨合提供了缓冲的余地——太过于直白地指出情绪也常被视作是对人际边界的侵犯

没有切身体验过与艾丽谈话,无法下定论,但如果可以,我希望TA的回应能更加灵活,并不只是完美却么得感情地“指出情绪”——这会让我有点“被看穿”的窘迫感


3、艾丽的尴尬——我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


一些咨询师会在合适的时候使用“自我表露”——通过分享自己的情绪、经历,或是面对相似场景的应对状况,为来访者提供一种“可能性”,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感(注:不合理、过度的自我表露可能导致咨询“重心”偏移、来访者倾诉欲望降低等影响)


对于机器人咨询师来说,这可能也是一块很难补齐的短板——使用其他来访者的经历属于违反伦理,运用咨询师、志愿者的经历又显得不够真实……




#相对于人类心理医生,人们会对机器人医生信任吗?


〇人类的本质:报喜不报忧


一项研究中,志愿者可以在机器人“咨询师”与人类咨询师中做出选择,报告一件正面的经历与一件负面的事件。


有趣的是,对于正面的经历,选择人类咨询师与机器人咨询师的人数旗鼓相当,但面对负面事件,选择机器人咨询师的人数则显著多于后者


这也反映出了许多人不愿走入咨询室的原因:虽然希望自己的小情绪、不开心被看见,又下意识地担心会遭到他人的评判……


〇刻板印象惹的锅


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1]:一次运用公众号后台进行的咨询开始前,一组志愿者被告知对面是AI咨询师,另一组则被告知对面是普通人类咨询师。


结束咨询后,虽然本次咨询同样有促进思考、倾诉等作用,但“AI组”反映:咨询师的回应显得有些套路化、感受到的焦虑感更少、存在不信任……


反转来了:所谓的“AI咨询师”与对照的人类咨询师,其实都是客串的人类~(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难发现,在AI试运行的初期,人们仍会有不少戒备、担忧的心理,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抗拒情感:“AI来做咨询师,人类就被贬低了”“AI没有情感,不可能懂我的”“AI只是在使用技巧,TA不是真正‘爱’着我”……


这种预判本身,与“年轻咨询师不会有经验”、“男性咨询师太过理性”等偏见类似,在一开始就可能会影响到来访者对咨询的预期与咨询实际效果




#其他


本次机器人咨询师的“出道”,无疑也是给了从业者一次认真思考的机会:咨询师比起“有咨询程序的机器人”,有哪些特质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有哪些机器人具有,人类却不那么容易获得的优势?


虽然完成复杂灵活的咨询任务对于艾丽来说仍有些困难,但在将来,TA也许能胜任情绪倾诉等专业要求不高的服务,也会在心理状况测试,老年人与特殊人群情感陪伴等领域做得更好


非常期待艾丽“医生”的敏锐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参考:

[1]史梦璐. 当事人对“AI”心理咨询的知觉和体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 鲸厂问答君
  • 猴面包树
等2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