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航

Lv3  小海星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书里讲的社会、文化问题虽然在我们现代的国内读者看起来有些距离,但是,这本书本质上讲的其实是人的处境和发展问题:人为什么又会害怕自由?要怎么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自由”这个词好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是仔细一想:假设你是“自由身”,如果指代工作,说明你没有工作,需要不依赖别的机构自食其力;如果指代关系,说明你是单身,需要一个人负责自己所有生活和情感需求……不管是哪方面的自由,都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这方面的所有后果。所以弗洛伊德也说过“很多人不会真的喜欢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

很多时候人们对“责任”的理解就是一种“不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误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实际上自己想要的却都是他人期望的”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也因此,我们追求的“自由”也和关系有关:工作太累的人会觉得“更多休息时间”是自由;学校的学生觉得放学想干嘛就干嘛是自由;婚姻里感到被束缚的人会觉得“出轨”是自由……这些“自由”其实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没有那些限制自己的条条框框,自由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是让本能来主导自己,和自由无关;而且很多时候自私的背后更多是一种不满足,自私的人很难真的喜欢自己和自己的选择,更多只是通过沉迷于物质来逃避自己

如果抛下这些“低层次”的需求,自由至少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选择,但是保持这种“自由”的状态,也意味着自己没有停留在什么地方,真的享受过自己的权力带来的东西。另一方面,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让人产生太多感情,最后只会让人感到空虚。“自由的代价就是失去安全感

所以,人会逃避自由,以此来获得一种安全感——书里也举过纳粹和宗教的例子,让人在狂热的活动中寻求人和人的联系,忘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获得虚假的安全感。信仰不鼓励人思考,而不思考的人很多时候也是不痛苦的(长期的另说)。施虐和受虐狂的组合也是如此,两个人都有无法忍受的孤独和弱小感,因此放弃自我,活在控制和被控制中。而不是发展出更成熟的,互相欣赏和认可的情感互动模式。

“人越成长、越独立,就越自由,也因此会越孤独。”

发展程度越低的动物越容易适应自然,所有行动都是本性使然;而发展程度越高的动物越具有灵活性,但是出生时的结构越不完整。这也是人在出生时最无助、幼儿期越长的原因,这个阶段人必须要依赖一些人。人会在依赖别人的过程里,逐渐发展出自主性“小孩也有自发性。他们有能力感觉思考真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这种自发性表现在他们言谈、思考及反映在脸上的感觉中。如果问为什么多数人都喜欢小孩子,我相信,除情感及传统原因外,一定还有这种自发性特质。它深深吸引了自我尚未死亡、尚有能力看到自发性的所有人。事实上,没有比自发性更有魅力更令人折服的了,无论它在儿童身上、在艺术家身上、或在那些因年龄和职业无法群分的个人身上,都是如此

所以,书里也反复强调了一点:“真正的自由是实现自我”主动和别人寻求联系。这种“主动”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表现“自由不是自由自在,而是一种解脱”。摆脱了本能和外在的束缚,一方面接受很多事情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方面在这种“必然”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本书出版于1941年,书里的很多思想对后世精神分析、存在主义都有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谈到了人类共同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

  • 鲸厂问答君
  • 人生答疑馆
等2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