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眉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优质答主

你好,楼主,我是小晓溪。

抱抱你~


每个人的哀悼方式不一样,哀伤表达也不一样,而这种切身体验的痛,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哀伤,是修复丧亲之痛的必经之路。只是,这条路,悲伤的人都走得无比沉重。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当遭受到无力承受的打击时,我们的身体会本能的产生应激反应来帮助我们防御重创,保护我们的内心不致于骤然崩塌。


承受丧亲之痛是一个过程。所谓的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是需要熬的。

现实中,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来表达哀伤。


我们痛失了亲人,通常会不同程度的经历5个心理反应过程:

①、否认与隔离。亲人去世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此时,人们往往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或者宁愿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

②、愤怒。当否认与隔离的效用逐渐散去,现实的痛苦开始呈现。此时,人们的心理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就会以愤怒的形式来武装自己的内心。这时的愤怒可能会针对家人、朋友、陌生人,甚至是已经去世的亲人。因为我们宁愿相信是那个人带来了伤害,也不愿意碰触无法挽回的事实。

③、自责和愧疚。我们往往会假设无数种可能---“如果早点知道,就可以多陪伴陪伴父亲”,如果。。。这样的自责和愧疚,其实是我们希望一切如故的执着。

④、抑郁。从此天各一方,再多的“如果”都无力回天。情绪低落、无精打采,也有可能会因为突然爆发的无力感而痛哭流涕,生理上也有可能会出现精神无法集中、无食欲、失眠、胸闷等症状。这是丧失亲人的人必经之路,也是最难度过的关口

⑤、接纳。大多数人最终会接受亲人离去这一事实,并通过痛哭、悼念等方式去宣泄内心的哀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份怀念铭记于心,重新接纳生活。


这5个阶段没有必然的顺序。悲伤的人们,通常会在几个阶段间来回徘徊,直到最终能够哀悼、平静的接受丧失。


楼主愤怒父亲病危才通知你,自责只是在病榻前短暂的陪伴。

“子欲孝而亲不待”,面对父亲的离开,不能泰然处之也足以说明在楼主内心中强烈渴望父亲的爱。


●根据楼主的描述和与其他老师的互动,我主观的猜测一下父亲病危才告知的原因:


楼主因为【以前的事有点恨他,平时也不怎么打电话,就过节有时带东西去看他。

我想比起生死,比起生病,父亲最害怕最恐惧的应该是不希望因此加深女儿对他的恨,父亲希望可以用生命与女儿和解;


②父亲不想加重女儿的身心负担,这份爱太沉重。


③癌症病人大多是在痛苦中离世的,身心折磨,父亲希望一直保持在女儿心中的伟岸形象,无论生前还是逝后,父亲都是女儿的支撑,给与女儿保护。


曾经,有位老师告诉我,她说:人和人之间的链接,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人际关系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种形式,比如说,亲人的精神,你可以一直传承;比如说生命的延续...那就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彻底的痛哭一场,把想说的话毫无保留的说出来;或者,给亲人写一封信,然后烧掉,带给TA.


楼主,爱是信仰,活着的人好好的活着,才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尊重,最后的回报,而我们的一生总是在告别中前行,值得思念的人,证明自己曾经被善待过。


愿父亲一路走好。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