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哒

Lv3  小海星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分馆馆长
题主你好

题主在努力的学习心理学治愈自己,但是因为只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所以会很焦虑,怕自己改变不了,要知道题主只是还没找到方法而已,而有效的方法当然需要比较深刻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贴标签,那我们来分析贴标签是怎样阻碍我们改变的呢?我们要如何破局呢?


1.误把标签当做终极原因。比如一个人做事完美,他觉得因为他是完美主义的原因,所以他做事想做完美。这个好像是知道了原因,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知道什么。

2.形成因果循环,无法深入探索。比如小明是完美主义,别人问小明,你为什么总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小明说,因为我是完美主义啊。然后别人再问小明,你为什么是完美主义啊?小明说,因为我做事总想做的完美啊。所以这形成了个闭环,也就无法继续探索。

3.贴标签会让人关注在问题上,强化了“标签”,看不到标签之外的事。比如你认为完美主义有问题,于是你就强行让自己别再完美主义,时间精力都花在和自己对抗的事情上,还有会产生自责等情绪,时间也会花在自责上。然而时间没有花在真正解决问题上,问题当然也就没被解决咯。


那么我们要知道的是“标签”并不是终极原因,我们只是通过这种做法,去满足背后的需求,我们要去理清一些认知,看到背后的需求。比如完美主义,并不是因为我是完美主义我才要做的完美。而可能是由于我们过往亲人对我们要求严格,我们达到亲人的期待,亲人就会肯定我们(需求),或者不去谩骂等伤害我们,得到较友好的对待(需求)。当我们知道我们的完美主义背后是有这些需求的,我们才会想我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满足我的几个需求。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用分析以前的事,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事去分析,去改变。把你认为完美主义的地方具体看到。比如如果是不允许没做好(犯错),认知上需要改变的是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会犯错,对应的需求是宽容自己犯错或者还有自己能掌控事情的需求等等,然后做一些心里建设再能落实到行为上。再加上时间,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心里建设,再做出不同的行为,逐渐改变,慢慢地就能接纳自己没做好了(犯错)。

举个例子,在最初的阶段,我端一碗水,端的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我刚开始会非常暴躁,我根本没办法对自己说没关系洒就洒了,我还是会自责,我觉得这么小的事我都办不好,我怎么这么笨(扭曲认知),那么这时因为我很暴躁,我在这时需要的是处理我的情绪,因为当时处理情绪能力也很差,所以当时都是发泄处理,就找几张纸去撕,狠狠的撕(这也是对自己的允许,允许当时确实控制情绪很差,需要这样发泄),撕完了,情绪好些了,开始和自己说没关系,洒就洒了,洒了不代表我不好,只是没端好而已(改变扭曲认知)。

然后第二次再次发生,情绪在那时不用撕纸的方式,就是想再端一次,如果再洒,就再端一次(强迫行为),直到不洒为止,我就是不接纳我端洒了,然后我就发现,我是希望我没端洒,我希望这事没发生,再然后发现我的潜意识中表达,我只能控制我端水的过程,洒了之后的事是我不能处理的,(潜意识观念这是个突破口)所以我有个观念是意外状况发生以后我不能去掌控,不能处理好,于是我就想,水端洒了,我能做些什么处理,我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我发现我想让桌子上没水,于是想到我可以用抹布把洒了的水擦干啊(我想掌控事情的发展——也就是能处理好事情意外的需求)。

然后第三次再端洒,当然我还会怪自己,但是我意识到了,我就一遍遍地和自己说没关系(接纳事情——宽容,安慰自己的需求),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可以处理这件事(改变潜意识不能处理好的观念),我可以拿抹布擦一下(想到的可实施的方法),于是我就拿着抹布把洒了的水擦干(具体行为)。当然之后我不会马上就就允许自己端不好,我仍然还会对自己犯错苛刻,但是随着每次都有去宽容安慰自己,也去发现新的观念和需求,不断的改变,我才能让自己接纳自己可以把水端洒。其他不允许自己没做好的事也一样,需要过程。我们改变不是为了标准,说你这个就是完美主义,你得达到一个不是完美主义的标准,而改变是让我们发现和自己舒服的相处方式(不是放纵),通过舒服的相处方式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大概是个发现和改变的过程,为了表明相对完整的过程,所以用三次来表明,实际上要好多次才能发现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而这也还只是一小部分,所以要给自己耐心,逐渐发现背后的潜意识认知和需求,一步步的改变。

当然这需要觉察能力,而觉察能力一方面需要去学习知识和思考,一方面需要在事情上、情绪上集中注意力,不然你可能觉察不到哪有问题,哪需要改变,一边学习,一边观察自己的生活,从具体事情分析,如果当时状况发现不了,可以事后分析。当然最开始你可能需要外界的帮助,可以让答主们帮你分析。


我是谷哒。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以上ᝰ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