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答题

Lv5  阳光海豚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楼主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


单纯的讲吸引,可以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解释,当然这里的“聚”“群”指的是各自的特征,而不仅仅是指各自的需要。但是人类在表现自己的特征时,因为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内在的需求,会演化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就是防御机制。所以早期的吸引是建立在这个由自我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自身本来的特征之上的。但是这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褪色,露出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生二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防御机制的本质是掩盖或者自我保护,所以如果自我存在某种内在的渴望,同时又非常害怕又到打击或者侵害,那么通常会用一个非常强大的外壳来保护,类似乌龟或者软体动物的硬壳。由于这种演化本身是基于保护原有的内在渴望不受打击,那么给人的表现就会显得非常“强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同样内在渴望的人。外壳可以抵御来自外界的侵犯与打击,但无法弥补自身的匮乏,所以防御的越久,这种内在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当感受到被吸引时,同时也是自我满足的开启阶段,这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畸形吸引。这种畸形吸引在无法有效处理自我的内在匮乏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变成吞噬对方的陷阱,以弥补自己的匮乏,从而让对方产生被吞噬与被压抑感,并最终让关系破裂。当然,也会存在长期的畸形关系,只是这种对双方的影响更大。


除了吸引之外,个体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个体长期在某一种关系中成长,会使得个体习得在这种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与应对方式。但是不良的关系会产生压抑,会让人想要逃离或者摆脱(当无法逃离时,也会产生无条件的接纳,并形成另一种行为模式),并构建新的个体模式。这个个体模式实际上是在原有环境中构建起来的,所以会产生一些对原有环境的应对措施,表现形式上会跟前面的防御机制存在类似的表现,也是构成吸引的重要部分。


还有,吸引本身其实更多的是吸引自己最为匮乏的那种需要,凡是能满足这种需要的都可以被吸引。但是,通常情况下,共同的或类似的经历可能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共鸣,相对于缺少这些经历的安全型而言,具有相同内在匮乏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共鸣会被认为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等多种内在需要的满足。当然,这是自我认为的满足,但自我满足的核心就是以自我自主观的感受为基础的,自我主观感受到满足就意味着满足,而不论这个是否实际发生。所以,其实并不是吸引不到安全型,而是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忽略或者丢弃与安全型的继续交往。


此外,内在强烈的渴望还会产生强烈的连续性与索取,这些在表现形式上都会产生某种类似依赖的感觉,会进一步加深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这些感受的强度,也就是进一步加强错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你的跟你爱的,哪一个的表达会更让你产生强烈的反应?你爱的或者感受到共鸣与吸引的,会更容易让你产生强烈的反应,而爱你的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或者没感觉的事情。但是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与依赖,在表现强度上会不一样,给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情绪不稳定的人是否更容易吸引同类?】,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多种内在因素与自我选择导致的,而不是单纯由各自的魅力导致的。一个更好的自己在吸引异性与自我选择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改善自己的问题,对于未来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权当参考。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