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吉

咨询达人/优质答主

我试图从个体成长的角度里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一个婴儿出生时,他是混沌一片的,会外界混为一体。这时候,他人主要是至亲的触摸,逐渐让他开始有肌肤的感受,肌肤以内的是和自己身体有关的,这可能是最初对“我”有迷迷糊糊的感受。但离形成自我还非常遥远。


开始时婴儿和母亲是连为一体的,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不分彼此。逐渐随着婴儿心智、大脑的发展,开始形成“我“的概念,开始有界限感。然后是”我的“概念,比如我的玩具。发展顺畅的话,这大概是在3岁可以完成的心理任务,但遗憾的说,只有很少部分心理发展成熟的成年人,才真正完成了这个部分


原因很多:比如中国的家庭观念,一直以来都是提倡集体大于个人,和为贵的,所以会在集体潜意识中倾向于压制个体分离化这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以至于看到,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会希望大家能不分彼此,粘连在一起,这势必会牺牲掉个人的意志和感受 


你说的状态非常常见,即便在心理咨询师们的学习中也普遍发生。这里还是会涉及到一个观点:真正理解并接受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特征和本身的期待,进入到一个群体中,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感受。你有勇气和动力去表达你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没有伤害你的话。从这个角度上,也是你在尊重别人和你的不同。


我们对一件事情会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反应,这背后其实孕育着很多的内容和意义,都在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你好奇的话,不妨可以更好的探索下,不仅是在理论层面,更是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之下。

  • 鸿雁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