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航

Lv3  小海星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站在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学派虽然会有不同,但是每学派面对的人和人的诉求却是相似的;
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来说,大家更在意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而不是咨询师采取何种取向。
我们不能“用真理的一部分去否定另一部分”。只要每个咨询师真的在意人的内心世界,理论和理论之间就一定有互补的地方。
很多时候,各个学派之间的初学者们会觉得彼此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越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的人越是如此),学的越多反而越能理解别人的不同,以及他们和自己相似的地方。
这个问题从心理咨询发展之初就存在:弗洛伊德和荣格有关“力比多”还是“心理能量”的说法有互补的地方;拉康在咨询里用“弹性时间”,被当成是一种异端——实际上他是强调咨询师要在合适的时候干预咨询,让来访者能更好理解自己表达的意义,而不是死守一个固定的时间;霍妮强调社会和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觉得弗洛伊德的看法有些片面——弗洛伊德也没说自己讲的都对,也提出了很多自己不懂的地方。单纯强调哪个都是以偏概全;罗杰斯有说过“不必把移情看得很重要”之类的话,但是“移情”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自己无力解决才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修通的办法当然不限于“分析”——何况精神分析里也极少正面分析移情,这样只会招来更强的阻抗……
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和别人无法交流只有两个原因:对方不愿意听,或者自己不愿意听。
我个人觉得,[任何人只要对人和人性保持好奇,并且有一定的思考和总结能力(而不是附会别人的结论),他们的说法都能当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因此,我们在交流时多用描述性的词,而不是结论性的词。任何人如果真的打算了解一件事情,都不难发现:有时候了解的越多,会发现自己以前懂的其实越少。

但是,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看法,会变成自恋和自恋间的碰撞。人们要么把自己抬得很高,要么把别人抬得很高(所以更忍不了别人和自己不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躲在理论后面,这样就没什么讨论的价值了。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